投稿

甘肃盐碱地:挖渠排碱 根治"土地癌症"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4-19 11:27:1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遭受盐碱侵蚀的靖远县东湾镇沙梁村

  调查显示,目前甘肃盐碱地总面积已达2121万亩,并呈加重趋势,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威胁。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只单纯考虑上水而不考虑排水,存在有灌无排、只灌不排的先天不足,加之已有的排碱渠年久失修,导致盐碱化加重。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这给甘肃治理盐碱地带来了希望。

  全省盐碱化呈加重趋势

  3月的河西即将进入春灌时间,然而,由于灌溉引发的土地盐碱化正在吞噬着大片的良田。

  张掖市甘州区三闸镇高寨村是甘肃上世纪70年代最早建立省级盐碱地治理试验站的村子。3月14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块块平整的田地之间不时有大片荒芜的土地出现,看上去白花花的很刺眼。这就是被当地农民称为“冬天白茫茫,春天水汪汪,夏天苗发黄,秋天见草不见粮”的盐碱地。

  “现在村里耕地盐碱化越来越严重了。”高寨村支书吴克耀无奈地说。高寨地处甘州区地势低洼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甘州区盐碱地的重灾区,通过当地干部群众治理后变成了良田,但如今盐碱地又卷土重来了。

  高寨村5000多亩耕地,其中4000亩出现了盐碱化,1000亩由于重度盐碱化,种植的玉米产量大受影响。

  同样,在临泽县鸭暖乡马营庄一块盐碱地里记者看到,盐碱地结成了一层白色的硬壳,踩上去嘎吱嘎吱作响。临泽县农技中心副主任祁居仕说,这就是重度盐碱地,干旱时结壳,一浇水变沼泽,根本无法耕种,只能荒芜。

  在黄河灌区靖远县,大片良田也正遭受着盐碱地的蚕食。东湾镇三合村大片耕地泛碱,一块田地里去年冬季浇的水至今还没有渗下去,水无法渗入地下,意味着来年无法耕种。陪同记者采访的靖远县农技中心土肥站站长展成业忧心忡忡地说,盐碱地一旦弃耕一年,就再也无法耕种了。据介绍,三合村现有1000多亩耕地,如今三分之一属重度盐碱化。

  靖远县刘川乡南川村有刘川灌区最肥沃的耕地,如今200多亩耕地盐碱化,成为靖远县盐碱地的重灾区。

  靖远县农技中心近期对全县耕地土壤盐碱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全县110万亩耕地,引黄灌区和井泉灌区盐碱化耕地从2005年前的11万亩,已发展到如今的20多万亩,其中3万多亩被弃耕。靖远县农技中心主任马应科介绍说,特别是沿黄灌区和刘川、兴电等高扬程灌区耕地土壤次生盐碱化程度加快,甚至设施温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盐碱化情况,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新的威胁。

  前不久,省政府调研室和省农业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完成的一份调研显示,我省盐碱地总面积为2121万亩,主要分布在敦煌市、民勤县、金塔县、甘州区、肃北县、玉门市、阿克塞县、景泰县、永昌县、古浪县、民乐县、靖远县、肃州区、瓜州区、凉州区、高台县等16个县(市、区)及甘肃农垦所属农场。 从市州分布情况来看,酒泉市盐碱地面积最大,为1131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只考虑上水不考虑排水

  河西灌溉农业区属典型的内陆盆地,封闭的地形使水盐不能正常外泄,加之干旱少雨蒸发大,有利于盐分上移积累,这是造成甘肃耕地盐碱化主要成因。省农业节水与土肥管理总站站长崔曾团介绍说,中部沿黄灌溉区土壤透水性差,长年的大水漫灌使土壤中大量可溶性盐分进入地下水,随地下水运动最终聚集到了低洼平坦的地区,在缺乏畅通的排水设施的情况下,致使这些区域地下水位迅速升高,水蒸发后,盐分聚在土壤表面,导致盐碱化暴发性发展。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建设都只是单纯考虑上水而不考虑排水,存在有灌无排、只灌不排的先天不足。靖远灌区400多处大小水利提灌工程均无配套的排水渠系,随着连年灌水,地下水位逐年抬升,致使大面积土地发生次生盐碱化。甘肃河西内陆河灌区和引大灌区等,都普遍存在这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

  展成业还认为,在一些提灌区和井灌区,因高台地土壤盐碱成分含量高,灌水后“上碱下压”,低洼耕地缺少完善的排水设施,或地质结构不利于排走地下水,地下水位被抬高,随之引起次生盐碱化。

  在靖远县境内,国道109线和运煤铁路从该县腹地穿过,由于当初修路时考虑不足,坚实的路基切断了地下水的循环,使碱无法排掉,导致这两条路两边大片耕地盐碱化。

  在河西,行走在高寨村的耕地里可以看见一条条年久失修的排碱沟。吴克耀告诉记者,为了排碱,当时全县干部和村民一起挖了几条3米深的排碱沟,如今年久失修,加之盐碱侵蚀,已经变成了不足一米深的荒草沟,起不到排碱的作用。

  “七五”以来,甘肃把治理盐碱化土壤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重点,先后在武威、张掖、酒泉、白银等地20多个县开展了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对土壤进行了改良并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九五”后,这项治理工作停了下来,致使甘肃耕地盐碱化蔓延恶化。

  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整个河西地区地下水位提升,更加剧了土地盐碱化。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地方受急功近利思想驱使,在缺乏充分前期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一些小型的提灌工程,虽然短期内粮食产量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十几年后这些耕地极会出现盐碱化,如果不治理最终会导致弃耕。

  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工程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广泛分布于全球干旱、半干旱区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甘肃盐碱地面积较大,土壤含盐量高低不一,尤其是中度以上盐碱耕地及盐碱荒地面积较大,给整个盐碱地改良整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癌症,轻度发生时不及时治理,发展到重度再去治理,所花的代价就要高出几十倍。崔增团介绍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甘肃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改良模式,重点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及化学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理工作。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些地方农民通过增施农家肥来降低土壤碱性。在靖远县乌兰镇营防村,农民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配合施用磷石膏等土壤改良剂,已改良盐碱地面积800亩,亩增产120公斤,新增粮食产量96吨。

  同时,面对日益加重的盐碱地,一些农民开始改种耐碱的枸杞、向日葵、甜菜等植物开展生物治碱。2011年,景泰县在灌区盐碱化程度较轻的乡镇种植枸杞4.2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民勤县正兴林场利用盐碱地及沙漠水发展沙枣、向日葵、耐盐芦草等,结合治沙,改良盐碱地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治理盐碱地,2011年农业部启动了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其中有一项就涉及到盐碱地改良工作。甘肃已经在甘州区、民勤县、景泰县、靖远县等8个县区施用土壤调理剂。目标是盐碱地改良项目区土壤障碍因素影响明显减轻,农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

  “治理盐碱地最根本的办法是挖排碱渠,现在都是一家一户,没有办法去组织。”吴克耀说,只能依靠政府投资挖渠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是人工挖渠,现在只要国家能投资,采用大型机械挖排碱渠很快。但是,据测算一亩的投资在500元,仅这个社5000亩耕地投资就需要250万元,这还不包括每年的维护费用,投资巨大。

  在靖远县东湾镇三合村记者看到有关部门新修了一段6公里长的排碱渠,但投资巨大。有关人士建议,今后上马的中小水利设施都应按灌溉能力配套相应排水系统,以达到灌排基本平衡,杜绝次生盐碱化进一步抬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