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把河西走廊建设成千里文化长廊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4-20 11:31:3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陇言

  (1)2000年前,从中国西北向西、再向西,我们的祖先开拓了一条绵延8000公里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被誉为“世界文化的大运河”。

  在古老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走廊——河西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依祁连,北枕合黎,绵延千里。作为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条璀璨的玉带,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精华;又似一座天然桥梁,让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集,西传东渐。千百年来,河西走廊,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当前,乘着建设文化强国的东风,一个宏大构想又因这条著名走廊而生。省委提出,建立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首先规划大规模的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这个构想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最有力的贯彻落实,是省委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大智慧、大手笔,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创新性、系统性和标志性工程,是推动甘肃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一大创举。(2)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黄金通道。作为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

  在这绵延1000多公里的狭长土地上,文脉浩荡,源远流长,聚集着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个地级市和一些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嘉峪关。莫高窟保存着公元4-14世纪1000年间的490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00多身彩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其价值之非凡、魅力之永恒,在世界文化、艺术和宗教史上享有无与伦比的盛誉。敦煌学,历百年风雨而成国际显学。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西起点,以“天下第一雄关”著称于世。以嘉峪关为标志,河西走廊是万里长城现存最长、遗迹最多、形态最复杂、最能代表长城文化的地区。

  河西走廊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甘肃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古老的甘肃,通过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建设一流文化,承担起对国家的文化使命。(3)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干旱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被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沙漠环抱,山地—绿洲—荒漠—沙漠成为主要的生态系统。

  独特的生态系统,造就了独特的生态景观。草原文化、绿洲文化、内陆河水文化、沙漠文化、冰川文化等生态文化交相辉映,别具特色。不仅如此,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屏障立,则生态安全,文明赓续;屏障废,则生态失守,文明消失。多年以来,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决不能让敦煌成为第二个楼兰,河西人民咬定生态建设不放松,实施了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了全新的、现代的生态文化。

  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文化,不但为我国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让陇原大地丰富深刻的生态智慧,再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此为依托,甘肃将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开创生态文明的新纪元。(4)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民族的迁徙、融合为祖国多民族团结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1247年,蒙古贵族阔端与西藏地区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谈,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

  今天的河西走廊,仍然是我国著名的多民族聚居区域。其中,裕固族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这里,各民族和谐相处,共谋发展,并与青、宁、新、藏、内蒙古等省区少数民族保持紧密联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多样性民族文化。著名学者费孝通根据民族学界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民族走廊”的概念。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条路线长、历时久、规模大、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走廊。

  当前,国家提出把甘肃建设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两个共同”的重大使命,历史性地摆在甘肃人民面前。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5)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壮举、霍去病远征河西的金戈铁马、汉武帝通河西设四郡的文治武功、唐玄奘西天取经的传奇传说、边塞诗人的千古绝唱……河西走廊丰富的历史文化虽历经千年,但至今仍为世人口口相传,融入伟大的民族精神。

  特别是近代以来,河西走廊以其自强奋进的昂扬姿态,不断实现着中华精神文化的再生再造。河西走廊曾是西路军浴血征战的主要战场。在这片土地上,长眠着数万名红军将士,他们以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气概,演绎了共产党人最为悲壮、惨烈的英雄史诗。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老君庙打出第一口油井,拉开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帷幕。西北最大钢铁联合企业酒钢公司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为共和国发展贡献了钢筋铁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把一颗颗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送入太空,实现了伟大民族的航天梦。金川公司的崛起,结束了中国缺镍少钴的历史。在茫茫戈壁滩上,随着世界最大规模风电工程全面建设,一个充满前景的“风电三峡”正向我们走来。“铁人精神”、“铁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河西走廊恢弘的“精神碑林”,成为甘肃精神的有力支撑和陇人品格的生动写照。这些富有时代特征的精神财富,已经深深融入陇原儿女的心灵世界,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无穷力量。

  随着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条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文化走廊,必将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6)40多年前,武威雷台汉墓出土了震惊中外的东汉铜奔马。1983年,它以其凌空腾飞、天马行空之绝美,成为中国旅游标志,享誉华夏大地,享誉海内外。

  丝绸之路是全球著名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12条旅游精品线路,“丝绸之路”名列榜首。而河西走廊又是历史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在这里,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相得益彰,历史之美和现实之美相映生辉,深深吸引着海内外游客。

  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可以整合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敦煌国际文化旅游之都,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7)河西走廊,绵延千里,沧桑千年。如今,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应天时、秉地利、聚人和。

  从战略地位来看,河西走廊在西北坐中四联,是西部地区国家安全的战略纵深通道。历史上曾有“河西者,中国之心腹”、“欲斥西域,必固河陇”的公论,也有“重开丝绸之路”的呼号,还有“建立欧亚大陆桥”的实践。毋庸置疑,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经济上有利于向西开放,文化上有利于对外交流,生态上有利于筑牢生态屏障。

  从区域发展来看,河西走廊既是振兴甘肃之“西翼”,又是联动大西北之“重心”,其发展层次和水平,事关甘肃全局。对今天的甘肃而言,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堪称迈向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的“龙头”工程。这是我省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发展,展现了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从发展方式来看,谁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甘肃要实现科学发展,尤为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如果说河西走廊“一五”以来主要是农业开发、工业开发,那么,打造河西走廊文化高地,则是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穿越历史的文化开发,是一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登顶行动”。它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未来的甘肃能否获得新的优势。显而易见,有了这个文化高地,我省就有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有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需要来考虑,还是从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文明传承的延续性、自然形态的丰富性、生态修复的紧迫性来衡量,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都是一项推进华夏文明永续发展的宏图伟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的壮举。

  (8)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科学论证、科学定位、科学规划、科学布局、科学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文化开发建设的高起点、大手笔、可持续。当前,最关键的是精心做好规划编制,描绘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远景蓝图,使河西走廊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应当看到,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是一项综合开发工程。它意味着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综合开发,意味着统筹河西五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综合开发,意味着文化、经济、生态的综合开发,意味着文化生态保护传承创新的综合开发。通过综合开发,整体推进,使整个河西走廊以生态走廊、战略通道、丝路咽喉、陆上三峡等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为特色,各市形成既有机联系、又错位发展,既主题突出、又形成互补,独具魅力、个性鲜明、整体一致的文化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现在,在国家战略层面,经济发展示范区、实验区不少,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基地还不多见。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具有很强的唯一性、典型性和示范性,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要让河西走廊成为多种“改革发展实验”的沃土,成为“先行转型跨越”的标杆,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文化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跨越。

  (9)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既有美好而广阔的前景,又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应当看到,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是省委从甘肃的比较优势出发,把握机遇、科学谋划的智慧结晶。对欠发达的甘肃来说,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大事业。这深刻地启示我们,“先谋后动、远谋近施”这一基本法则应当贯穿于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的始终。我们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大势下谋,在全局中谋,在机遇里谋。惟其如此,才能把河西走廊规划好、建设好。

  同样应当看到,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任重道远,不仅河西五市要形成合力,而且必须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落实、一项任务一项任务地完成。各地区、各部门都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全省一盘棋,切实肩负起应有的历史重任。

  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举措。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市场规律、服从社会规律,真正实现大开发大开放。具体而言,要着力发掘文化资源,增强甘肃文化的社会影响力;着力发展各类园区,增强文化产业的要素集聚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增强文化企业的辐射带动力;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增强文化产业的资本吸附力;着力培育市场体系,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力。

  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项目是关键。我们要积极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地方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规模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古城镇恢复建设、典籍发掘整理、文物艺术精品展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通过艰苦细致的努力,把河西走廊建设成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示范区,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

  (10)回望历史,从史书所载的“使节相望于道”,到范长江笔下的“地域走廊”,河西走廊虽然有过昔日的辉煌,但最终被定格为偏远、贫瘠、落后、闭塞的“走廊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工业走廊”,到“陆上三峡”,再到“风光大道”,河西走廊正以腾飞的姿态,崛起于祖国大西北。我们有理由相信,河西走廊大规模、高层次的文化开发建设,是这块古老土地上史无前例的重塑、新生与超越。 让我们乘着建设文化强国的东风,开拓河西走廊,建设河西走廊,开创甘肃跨越的美好未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