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文化记忆
开栏语:为纪念“延座讲话”发表70周年,总结70年来文艺与文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与宝贵经验,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武汉文化记忆”栏目,对武汉地区优秀文艺家代表和曾在武汉工作、生活过的知名文艺家进行采访报道。通过回顾文艺家成长轨迹、艺术成果、与武汉的关联度的方式,发掘城市文化底蕴,促进武汉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报评论员付小为
6日,作家董宏猷在解放公园塔林附近一家茶楼接受了记者采访,畅谈文艺创作的乐趣与艰辛。他认为,文艺工作者学习重温《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融入更多时代感,用发展的眼光继承与弘扬讲话精神。在他看来,,而是其最终归宿。
《汉口码头》有扶持,但钱最终要还回去
去年底拍摄完毕的33集电视连续剧《汉口码头》,央视8套确定不久即将播出。
董宏猷是该剧编剧之一。他小时候在汉口码头打过零工。《汉口码头》以辛亥革命前夕至抗日战争的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以一个湖北乡村少年因家庭变故逃至汉口、历尽艰难曲折最后成长为一代商贾为主线,史诗般展现了武汉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辉煌。
讨论和创作剧本期间,董宏猷常邀请码头工人、汉正街扁担到他进行创作的茶楼喝茶聊天、吃饭喝酒。在这家茶楼的包间里,董宏猷向记者模仿劳动人民的步态、嗓门,惟妙惟肖。他说他来自他们,跟他们是永远的朋友、兄弟。“电视剧里的船工号子是我喊的,正宗原声”,他笑着说,并且现场吼了两嗓子。
为了拍好这部片子,有关部门投入了一笔扶持资金。董宏猷解释,这种扶持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钱最终要还回去,跟以前计划时代的做法完全不一样,因此创作团队颇有压力,剧作一定要好,要有收视率,最终要由市场认可。
董宏猷认为,这种做法对于文艺家深具启示意味,如今学习《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需要领会、体味和融会贯通的精神内核就在其中:某些严肃文艺离不开适当扶持,但是不能完全等、靠、要,适当的扶持好比银行贷给企业急需的周转资金,最终要还款。
“因此,作品对路很重要。好作品不怕没市场,不愁没市场,因为市场就是人民,就是消费者,好的文艺最终要接受他们的检验。”
新作将继续关注汉口码头与茶文化
问及正在筹划什么新作,董宏猷神秘地微笑。架不住记者一再问及,他透露,新作还是跟汉口码头题材有关,他计划在电视剧的基础上再推一部电影作品,继续以水码头和茶文化为历史背景,谱写武汉商人的跌宕传奇。
他介绍,在飞机、铁路蓬勃兴起前,汉口码头曾经是我国著名的水码头。沈从文的小说和散文多次提到汉口,湘西的桐油、橘子都要输送来此,水上营生的湘西汉子沿辰溪、沅水下行洞庭湖,目的地往往都是汉口。千年前,屈原告别楚国都城,往东、往南,前往汨罗,途中也经历了汉口。李白送孟浩然,石达开战湘军,孙中山黄兴筹划起义,汉口码头都是他们行脚起落的必经地。
不太广为人知的是汉口作为历代茶文化中心,曾经上演无数传奇故事。据董宏猷调查,汉口在明清时期一直是我国茶叶重要的集散地,全球每年茶叶贸易量80%发生在中国,而汉口一度占到全国贸易量的80%。
“曾经氛围浓厚的汉口茶文化,如今都湮没在历史尘埃里了,很可惜,我希望揭开这一历史面纱,与人们一道重估汉口码头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