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魏晋壁画砖墓位于嘉峪关市东北方十五公里处,是公元三世纪至五世纪我国魏晋时期的墓葬群,约一千四百余座。
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1972年挖掘以来,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现有六号和七号墓室对游人开放。魏晋墓分为二室和三室两种,有拱形斜坡式墓道相通,以于砖垒砌而成,多为家族聚族而葬的墓地。墓门有雕云纹、水火图、四神像方砖或仙灵异兽彩绘;地面铺以各式花纹砖;墓室各壁为表现劳动人民各种生产生活、妇婢仆从的杂役和墓主人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的砖画。画像砖除军事题材外,均是一砖一画,笔法简练,形象生动,系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俗、科技和社会风情等领域的内容,其绘画以中国传统的写实手法为主,早于莫高窟艺术,而且是纯粹的中国风格的写实艺术,填补了魏晋时期绘画艺术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位于距市区18公里的新城乡,四周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在这戈壁上座落着千余座古墓葬,宛如一颗可璀璨的明珠镶嵌其中。
魏晋砖壁画墓发现于1972年。从1972—1973年,共发掘古墓18座,所发掘的这些墓葬,结构多为三室迭造砖墓,且装饰有三至五层,或多达十层的彩绘。出土砖壁画七百余幅,多为一砖一画,也有数砖组成画面的小幅壁画和半砖一画。砖壁画色彩鲜艳,风格独特、画技巧妙,素有“地下画廊”之称。砖壁画内容丰富,有农耕、采桑、畜牧、井饮、狩猎、屯垦营田、宴饮、奏乐、博弈、出行、营帐、车与、丝束等。这应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为研究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风俗及农牧外交、气候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并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驿使图:嘉峪关魏晋墓发掘出土的760余幅壁画,内容丰富,反映当时的社会层面十分广阔。
魏晋时代,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多元文化交流碰撞频繁的历史时期。河西地区相对远离于中原的动荡凋敝,为人们致力于现实物质生活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前提与保证。魏晋墓砖壁画,将笔触直接对准了这一地区人们的现实生活,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纪录。五号墓出土的《驿使图》,应值得特别关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邮驿递传的国家之一,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早在商代就有通递军情的传信活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办起了私邮或管邮,用来传递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为中心建立了全国性的驿站,统一驿令,是当时的邮驿发展到了相当规模,汉代开始,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驿道,并设立了常规驿骑,从而标志中西方的邮驿的第一次沟通与形成。
邮驿在早期,经历了驿传和驿骑等发展阶段。汉代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设列厅台,广置烽燧,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三十里一堡,用以传递信息。为了信息传递快捷便利,历代还在驿道上沿途广设驿站,供驿使休息打尖,换乘车骑或补充给养。我们可以想象数千年前丝绸古道上驿使们行色匆匆,往来穿梭,骑尘滚滚,不绝于道的情景。
嘉峪关魏晋墓五号墓的一幅彩绘驿使图,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当时这一地区邮驿情形。画面上,一手持信物,跃马疾驰的信使,也许是军情紧急,也许是信息重要,也许是怕路远天黑,驿骑四蹄腾空,飞速向前。由于速度太快,以至于连马尾也飘了起来,信使则稳坐马背,使得整幅画面动中有静,反衬了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生动传神的手法,对历来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这幅画也是中国早期邮驿历史真是而又形象的记录,它对于中国邮政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在1982年,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将其以《驿使图》为名,发行小型张纪念邮票,以见证中国邮政的悠久的历史与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