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人是西北汉族主要族群之一,主要分布在甘青黄河上游地区和湟水流域的29个县市,人口约313.6万。河湟人以秦陇语支的河(河州)湟(湟中)方言为基本特征。河湟地区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部。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风云际会,各民族在这里演出过威武雄壮的活剧。费孝通称河湟之地是“中原同青藏高原的流通孔道”。丰富的历史内涵,积淀着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河湟人骨架坚硬、笃实厚重的人文特征。
河湟人经历过无数自然的暴虐和兵燹的残酷,培育出“平和”的思维态势。他们看重现世,重视传统伦理道德的完善,以及家庭和社会现行的社会秩序的维系。在具体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河湟人总能以宽容、中和、灵活的朴素辩证法来求取答案。在犷悍豪放和勇往直前中,总能带有“和”的思绪,即一种河湟山水式的中庸,故而往往所逢事态的变化,能峰回路转或柳暗花明。河湟人视此为冥冥中的“定然”,其实这也是宗教文化潜移默化的隐形反映。河湟流域处于西北地区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的过渡结合地带,地势中有相当一部分沙砾丘陵不能耕作。多数耕地处于高寒区,产量有限,少部分草原宜畜宜牧。明清经民国至今,河湟人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大片的农业耕作区极少,农人只能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河湟人判断事物是非的标准,明了而清晰,推及个体的情感上,爱与恨的铭心和彻底,也是极端的分明和坚决。一旦认准了目标,他们会竭尽全力地去追求,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河湟人把这种作为,比喻成“西方的牦牛,只认二座帐篷”。河湟尕娃们以这样的性格基调为“花儿”的主题旋律,把“心上的尕妹妹”反反复复地追求,千里迢迢地追求,绞尽脑汁地追求,冒尽风险地追求,爱得铭心刻骨,爱得肝裂肠断。外乡人睹之闻之,无不为之动容。“尕妹是牡丹石崖上长,阿哥是虚空的凤凰;千戏万戏戏不上,碰死在牡丹树上。”真可谓“至情至烈”。“清水儿打得磨轮转,磨里淌的是白面;宁叫他皇上的江山乱,甭叫我俩人路断。”执拗的追求,情爱的至上,在唱给尕妹妹的“花儿”里简直要把心里的鲜血呕出来,真正能达到疾情欲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