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鸭舌帽,一副石头镜,一身中山装。讲起话来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尽管70高龄,但精神矍铄,激情不减当年。他就是秦安县陇城镇西关村“写戏”人王家骅先生。
11月8日一个特别的日子,记者慕名采访了他。走进他的院子,向阳的院落,一排布局典雅、崭新别致的二层楼房,风光无限。步入他的客厅,陈设简约别致,书画更添风雅,给人一种“雅室翰墨溢香气,长廊修竹听雨声”的诗情画意。
在交谈中,他激动地让记者观赏他与名人的合影,还热情地带记者浏览他收藏的书画珍品,让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除此之外,他还精心珍藏着好多秦腔戏剧以及有关传统文化的磁带、光盘等。一切都被他摆放的井井有条,纤尘不染。跟随王家骅先生欣赏这些藏品,看着他激动欣喜的样子,感受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人忘了他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
王家骅先生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生活好,每天看书读报、听秦腔、欣赏名人字画是他一天最快乐的事。其实,令王家骅最值得回忆和自豪的是在秦剧团当团长的年月。王家骅从小极具艺术天赋,曾在公社文艺宣传队当演员。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戏剧艺术深入群众生活。于是他欣然加入“写戏” (代表剧团与演出点签演戏协议)行列。每逢庙会、节庆之时,他就代表秦剧团到各地与演出点负责人签约,为群众唱戏。由于他熟悉各地风俗、唱戏时令,又与人为善,诚实守信,所带的剧团深受群众欢迎。常常是一台唱罢连二台,春台唱罢连秋台,演出热热闹闹,红红火火。近30年来,他为城乡文化庙会、节会及重大文化活动“写戏”600多台次,聘请、培训演员300多人次,不但拉动了我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通渭、陕西、宁夏等县秦剧团的经济效益,而且极大地繁荣、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为乡村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的事迹曾被省内外各大报刊争相报道。
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不能再为各地秦剧团东奔西跑了,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未空虚过。他听秦腔,学习传统文化,收藏书画并为邻里乡亲尽力所能及,排忧解难,成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还有令王家骅先生引以为荣的是,他培养了6个女儿完成了学业,并且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出色。他说,现在虽然老了,但他精神很好。他常常通过电话教育孩子勤奋学习、踏实做人,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一天的采访结束了,记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感受到了王家骅先生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王家骅先生老有所乐,令人羡慕,令人感动。最后敬祝王老健康长寿,夕阳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