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文化出版体制改革六年走活一盘棋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1-12 20:21:5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06年以前,甘肃省杂技团负债160多万元,职工平均月收入四五百元;2011年,省杂技团仅《敦煌神女》演出收入就超过1000万元,职工月收入四五千元。

  从百万“负”翁到千万富翁,省杂技团的历程,就是甘肃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甘肃文化体制改革从易到难,从试点探索、破冰扬帆,到局部突破、纵深推进,再到全面攻坚、全线告捷,6年间走活了一盘棋。

  破冰

  我省拥有丰厚文化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因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严重束缚着文化单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2006年,按照中央既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展开。

  舍不得伴随多年的事业单位身份,丢不下“文化人”的脸面……很多人思想旧、包袱重。改革真能带来发展?走向市场果真可以改变现状?很多人疑虑重重。

  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急功近利。经过多番调查论证、反复探讨研究,我省确定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改革原则和思路。

  2006年初,借助《读者》杂志良好的品牌优势,甘肃人民出版社率先转企改制,成立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由此开启破冰之旅。

  创新

  试点单位的成功让其他文化单位信心倍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改革、广电网络整合、非时政类报刊出版体制改革紧随其后,逐步推开,一场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目标的文化体制改革“翻身仗”在陇原大地全面打响。

  省委、省政府掷地有声地提出:全力以赴、高位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关于支持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政策和措施的纪要》《甘肃省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先后出台。

  2011年5月,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全线告捷,实现了从“盆景”到“百花园”、从“试验田”到大面积“丰收田”的跨越。

  全省63家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企业,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合并并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单位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省、市、县广电网络实现三级贯通……

  成就

  冲破了体制藩篱,僵滞的文化发展棋局“活”了。

  2011年,曾经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和职工工资的成县电影院,在不到3万人的小城,实现460多万元的多元化经营收入,不仅解决了遗留问题,而且增加了职工收入。

  到2011年底,读者传媒资产总额达7.3亿元,销售收入完成6亿元,实现利润1.4亿元。

  到2011年底,我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2亿元,增速达28%以上。

  众多新生事物雨后春笋般涌现。读者数码科技公司首个跨行业的“读者”智能手机问世了,省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改制后的首部系列音像制品《中国花儿》首发了,省话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首部大型话剧《天下第一桥》火了,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首部大型秦腔《敦煌恋》又掀起一股敦煌热……

  曾经的潭潭死水,已成滔滔活水。甘肃,正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阔步前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