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陇东地区:红色文化的摇篮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1-14 10:33:3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陇东,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的摇篮。这片土地上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不仅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使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具有陇东特色的红色歌谣

  山谷里有一队红军

  高山上长着一棵青松树,

  它的根扎在泥土里;

  山谷里有一队红军,

  红军生活在穷人堆里。

  跟上咱们的刘志丹

  千里雷声万里闪,上来些红军闹共产。

  共了安边共横山,南梁川里扎营盘。

  红旗插上寨子湾,刘志丹名声传得远。

  红军打仗真勇敢,白军见了吓破胆。

  打土豪来分田产,咱们穷汉把身翻。

  跟上咱们的刘志丹,为咱穷人打江山。

  1930年9月,刘志丹在陕甘交界组织和领导太白起义,打响了共产党人在陇东地区反抗国民党反动军阀的第一枪。起义后,刘志丹组建起一支100余人的游击队——“南梁游击队”。从此揭开了陕甘边武装斗争的序幕,游击队在无数次战斗中不断扩充,转战陕甘边界。这两首简单的歌谣,唱出了红军来自于贫苦的人民群众,同老百姓的血肉亲情;体现了红军指战员跟着刘志丹闹革命的信心。

  陇东诞生的文化人物和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陇东的文化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陇东人民的艺术创造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涌现出了孙万福、汪庭有、刘志仁等一批优秀的当地民间艺人;创作了《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绣金匾》 《军民大生产》《荷花舞》等众多轰动一时、流传久远、蜚声海内外的红色精品。

  农民诗人孙万福

  孙万福,1883年生于甘肃省环县曲子镇刘旗村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寒,丧失了读书的机会,他虽一字不识,但天资聪颖的他博闻强记,即景吟唱,出口成章。孙万福热心公益,热爱劳动,1942年在大生产运动中,孙万福辛勤劳动,取得丰收后多交公粮700余斤。1943年3月,他组织了全县第一个变工队,增开荒地400余亩,多产粮60余石。

  1943年11月,孙万福荣获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称号,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12月9日,毛泽东在杨家岭接见劳动英雄,毛主席与孙万福等劳动英雄亲切谈话,孙万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椅子上站起来走近毛主席,用颤抖的声音即兴歌唱——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

  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天上三光日月星,地上五谷万物生,

  来了咱们的毛主席,挖断了穷根翻了身;

  为咱能过上好光景,发动了生产大运动,

  人人努力来生产,丰衣足食吃饱饭;

  边区人民要一心,枯树开花耀眼红,

  千年枯树盘了根,开花结籽靠山稳。

  当他唱完后,与会的英雄们齐声喝彩。毛主席也拍着他的肩膀,问他是不是个秀才。孙万福望着毛主席,有些惭愧地回答说:“我一字不识啊!”毛主席听他一字不识,对这位农民诗人的天才和气质大为惊叹!与会代表也都称他为“农民诗人”。后来,经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修改润色后,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在整个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久唱不衰,成为传世之作。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