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的画师与一个城市的未来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1-23 09:02:3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敦煌,“敦,大也;煌,盛也。”这个以盛大命名的城市,3万多平方公里中只有1400平方公里的绿洲适宜居住,总人口不过20万。

  敦煌南枕祁连山,西边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北临戈壁,属河西走廊最西端,是沙漠戈壁中的一个小盆地。

  26年前,美术专业出身的王峰从山清水秀的安徽小城,怀着朝圣的心“支边”,进入敦煌研究院。

  本打算学上三五年再回内地发展,却就此留了下来。王峰在莫高窟492个洞窟穿梭,反复研究临摹了数千幅壁画。他形容自己从一个刚出师门的小沙弥,修行成了一世念佛的苦行僧。

  时光荏苒,王峰现已年过半百,有了自己的画室,他探索创作有现代性的佛像画,也憧憬“创立一个敦煌画派”的可能。

  主政的当地官员则希望借此进一步延展敦煌的文化产业链,敦煌文化旅游相关服务产业2011年占当地GDP50%以上,敦煌的标签还是旅游文化。

  不过,敦煌的雄心不止于此:到2016年,工业增加值在2011年基础上翻两番,突破40亿元,全市GDP在2011年63.8亿的基础上翻一番,突破120亿元。这意味着当地的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

  不过,对于这个充满雄心壮志的城市来说,正面临水资源枯竭和沙漠化的持续威胁。如今的月牙泉水主要靠人工补充维持,沙漠每年向敦煌逼近2-4米。

  古城的气象

  从海拔3300多米的青藏高原祁连山当金山口下到海拔1100米的敦煌,一路沿国道215向东北,沙漠戈壁,阳关远眺。

  车入敦煌市区,只见街市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祁连山雪水汇成的党河流经市区,蜿蜒3公里。夜幕下,两岸灯火璀璨,人流如织,当地称之为“党河风情线”。

  与1930年代范长江先生在《中国西北角》一书中描述的“敦煌孤悬戈壁中,玉门阳关不通后,交通上已无重大价值”迥然不同,现在的敦煌是通往新疆、西藏、青海的重要交通纽带。

  航空上,现开通有敦煌至兰州、上海、杭州、南京、西安、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航线;铁路方面,开通了西安、银川、兰州、乌鲁木齐、酒泉5条线路,敦煌至格尔木铁路也即将开工;公路可通往酒泉、兰州、西安、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格尔木等城市。可谓四方通达,熙来攘往。

  在汉唐时,敦煌也曾因交通干道而繁盛。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位于丝路干线上的敦煌,很快就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中心和商品周转站,东西方文化、宗教也随之交融传播,宗教学术文献存积经年。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论述,世界上,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敦煌文化的代表是城东南25公里戈壁中的莫高窟,及在16窟石室中发现的几万件古代写本书籍及文件,即敦煌遗书。拜当年发现遗书的王道士所赐,遗书大多流失海外。

  莫高窟的四百多个窟中,仍有3000多尊彩绘佛像,壁画四万多平方米,绘制时间绵延北凉至元上千年。

  对于壁画,季羡林有这样的描述:“仿佛漫游了天堂、净土,漫游了阴司、地狱,漫游了古代世界,漫游了神话世界,走遍了三千大千世界,攀登神山须弥山,见到了大梵天、因陀罗,同四大天王打过交道,同牛首马面有过会晤,跋涉过迢迢万里的丝绸之路,漂渡烟波浩渺的大海大洋,看过佛爷菩萨的慈悲相,听维摩诘的辩才无碍。”其绚丽多姿无以比拟。

  这些壁画仍是画家王峰创作之本源。他说,“敦煌壁画是数千年佛教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明代后无所延续。我这些年一直在感悟、尝试创作一批新观念的佛像画。”

  消费莫高窟

  王峰创立的敦煌美术院包括敦煌壁画、油画、杜永卫雕塑工作室等,现有36名专业人员。2009年,他在敦煌月牙泉镇杨家桥村投了上百万元建了自己的画室。

  敦煌市政府已将此地命名为“艺术家村”,进行扩建,作为“敦煌文化艺术之都”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两个亿左右,还包括一家五星级酒店,现已搬迁了部分村民。

  地方寄望“艺术家村”发展成文化产业观光区、文化产品交易区,吸引美术学校的师生前来采风、创作交流,游客前来观光购物休闲,像深圳大芬村一样形成文化产业链。不久前,甘肃省省委书记王三运还特来视察,寄予厚望。

  按敦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爱文的估算,文化产业现占全市GDP的2.6%,到2020年要达到5%。

  王峰则有些担忧,“投几十万上百万建画室,本地画家能承担得起的很少,如果村里大规模开发,房租肯定水涨船高,那些美术系的学生也承受不起,而交易市场的形成需要市场自发的力量和人气聚集。”但他也承认,“商业+交流培训基地”还是契合当地实际的模式,敦煌文化需要传承、保护和创新,这也是敦煌存在之本。

  不过,游人的大量到达,给敦煌首要卖点莫高窟的保护带来难题。

  莫高窟现开放的40多个窟,游人都排着长队等待观看。景区门口,挂着敦煌研究院接待处牌子的办公室里,安装着监控洞窟情况的电子设备,监测包括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排放,游人数量等。一旦二氧化碳排放超标,就关闭洞窟。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学研究,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的机构。

  敦煌研究院提供的试验检测数据表明,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摄氏度。二氧化碳属酸性气体,在高湿度条件下会与石青、石绿、氯铜、铅丹等颜料发生作用,使壁画变色。

  每年超过200万人次的游客,已经到了一个极限。

  “风光”未来

  如果没有莫高窟,敦煌还有什么?答案是阳光。敦煌从来不是一个工业城市,而是河西走廊的农业区,甘肃瓜果、棉花、蔬菜的主产地之一。但历史又一次选择了敦煌。

  敦煌气候极为干燥,阳光猛烈,全年日照3000多小时,年降雨量只有42.2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2毫米。这个条件,最适合做光伏发电,敦煌是国内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一类地区。

  沿国道215以北,敦煌七里镇以西,太阳能电池蓝色的硅片已遍布戈壁滩。中广核、国投华靖、浙江正泰、山东力诺等多个企业都已在这布局。

  敦煌市发改委资料显示,中广核和国投华靖已于2010年底实现并网发电,是中国首个1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敦煌也是国家认可的第一个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光伏发电基地。中国“十二五”期间光伏太阳能发电的装机目标21GW,即2100万千瓦,敦煌占比约十分之一。

  而敦煌适宜建光伏电站的荒漠戈壁有3500平方公里,潜在装机1.2亿千瓦,年发电量2000多亿千瓦。20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10.6亿千瓦,对比可见敦煌光伏前景不可估量。

  市发改委的一位官员说,“这里的光电园区离城市近,管理成本低,生活方便。而且不占耕地,无需移民安置,建设成本也低。”对于外界颇多质疑的并网难问题,这位官员一再强调,光伏发电并网没问题,国家电网西北公司已经投资90多亿建设沙州750KV送变电工程,其中,敦煌境内投资41亿元,项目计划明年6月建成使用。

  不过,这位官员透露,这些光伏发电企业,享受优惠政策,5年内基本免税,暂时对敦煌财政没什么贡献。但这些企业的到来会大幅提升敦煌的工业,附带大量相关游人,未来前景可期。

  不仅是光伏,还有风电。敦煌在其北湖地区已布局了风电产业园区,今年2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已落户,陆续还有中船重工、中海油、京城控股等企业拿到了批准路条,将开工建设。敦煌的工业从2011年占GDP比不到30%,目标将上升至2016年的近45%,超过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

  《敦煌新能源城市发展规划》也已正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这是国内首个实施新能源城市发展规划的城市。

  批复对敦煌的“风光”未来这样描述:“利用丰富的太阳能等资源,把敦煌市建成完全不依赖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现代科技与古老文化有机融合的新能源城市。”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