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筹资5.18亿 甘肃陇南西和县将打造乞巧文化产业园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2-27 11:41:3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乞巧”娘娘像

  “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女性祈福的节日。从古至今,乞巧民俗传习上千年,虽说甘肃乃至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但因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陇南西和县的乞巧节传习至今已发展成当地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堪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为传承和保护这一民俗文化,西和乞巧旅游艺术节已被我省纳入华夏文明传承与保护“6551”文化产业体系。2月25日,记者在西和县了解到,西和县将利用争取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多方筹资约5.18亿元打造乞巧文化产业园项目。

  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2月25日,西和县晚霞湖景区湖水荡漾,游人如织。以乞巧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汉白玉织女像伫立在湖岛心,恬静而又飘逸。在乞巧民俗展览馆里,工作人员麻利全介绍说,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的《四民月令》。“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据了解,西和妇女把心目中最敬仰的天上善织云锦布的织女称为“巧娘娘”。西和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项固有的程式,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等为一体,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得到学术界认同的中国“女儿节”。

  自2006年起,西和县成功举办了4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提升了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和乞巧节”已成为省内外极富盛名的民俗文化重要品牌。

  打造乞巧文化产业园

  2月25日,记者就“西和乞巧旅游艺术节”纳入华夏文明传承与保护“6551”文化产业体系采访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卫红时,他说,西和乞巧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演变千余年来,已经发展成盛行西和的乞巧风俗。近些年来,西和县先后挖掘整理了以乞巧民俗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出版了《西和乞巧风俗志》等一批优秀书籍。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民俗文化,西和县将打造“西和乞巧民俗文化产业园区”项目。据介绍,该项目划分为展示展览区、休闲旅游区、文化创意区、产品开发区、民俗体验区及影视创作区等。此外,县上还将加快“乞巧”民俗文化博览馆及“乞巧”民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