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河西民间社火:为了活地脉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3-06 12:44: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古时候,社火是每年春节期间为了活地脉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社”字由“示”和“土”组成,乃为“祭土”之意。因社火的排练和演出时都要放火,名曰煨火,因此称之为社火。

  古时社火表演仪式十分隆重,有很多讲究。据传,社火在每年春节前腊月间开始排练,在排练时先由一位老者用麦草在排练场地中央放火,焚香、化表、燃蜡,然后方可开始排练。腊月二十三日社火队伍全部穿戴化装进行彩排,在村庄主要地段巡回演出,俗称“扫街”,完备之后所有人员均围火而转,由老者宣布停练。春节过后,正月初八开始正式表演,俗称“装身子”。开始时仍然由老者放火、煨火,在表演场地的中央和东、西、南、北方都要放火,谓之五方大祭(吉)。社火队伍所到之处都要燃火迎接,待社火队伍过火堆之后,接待者要焚香燃蜡,鸣炮欢迎,而后才可进行表演。表演完毕仍由接待者在社火队伍走出表演场地后要放火,谓之“谢火”。

  社火一般于年前腊月十五开始排练至腊月二十三停练,次年正月初八开始演出至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由老者宣布停演,二月初二再进行表演,名曰:闹土地。这一天表演完毕后,其队伍在排练地仍由老者放火,所有演员、道具都要以火相烤,然后便将全部道具进行火焚,由老者用酒沿排练地祭洒,名曰“谢身子”。社火的整个程序为:排练、表演、谢身,每个程序要有火,因而谓之社火。

  河西社火有秧歌、高跷、旱船、太平车、舞龙、舞狮、春牛、跑驴、戏蝶、腰鼓、霸王鞭、太平鼓等。

  民间社火的乐器有大鼓、大锣、小锣、手钹、三弦、二胡、唢呐。社火队以秧歌为主要阵容,固定角色有领舞的老者(膏药匠)、四鼓、四花、四棒棰、书童、媒婆、末末子、大头和尚等。

  社火的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作场子三种。演出时,由膏药匠带领,摇动手中的铃子指挥队形变化。开场时先由膏药匠唱一段吉祥颂词,如:“太阳出来照西海,西海现出观音来,招财童子两边站,利市仙官紧跟来。”膏药匠的唱词多是即兴创作,根据表演场景临时编词,例如:“这个地方好地方,新打的庄院四方方,人丁兴旺财源广,一年能打万石粮。”全是吉利诙谐的词语,讨得观众欢喜。膏药匠唱过,一阵锣鼓喧天,接着大场子开始表演,变换着各种队形,其间又穿插着高跷表演,演唱民间小调,还有一个“打搅儿”的出来说几段逗笑的快板,气氛十分热闹。清代诗人曹学禹在《竹枝词》中描述陕西旅甘商会组织社火表演的盛况:“鱼龙杂戏卸装才,取次连番胜社开。闻得沿街锣鼓响,陕人岁岁闹春抬。”(作者:田瞳)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