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河西走廊丝路文化之西夏文化在武威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3-13 09:35:2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西夏是由党项族拓跋氏于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初,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宋、辽、金并立长达2个世纪。其典章制度多仿唐宋,创制了西夏文字,以儒学治国,崇信佛教,大量翻译汉文典籍和佛教经典,创造了辉煌而独特的西夏文明。

  “大夏开国,凉为辅郡”。在近200年的历史中,作为陪都的武威“辐辏交会,日有数千”,是西夏的西部经济都会和文化中心,境内保留有丰富的西夏文化遗存。

  武威是近代西夏学的发祥地自西夏灭亡后的100多年,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族带着他们创造的文化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首先揭开西夏面纱的是清代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清嘉庆九年(1804年),张澍与友人在凉州大云寺游览时,在一封闭的碑亭中发现了一通石碑,石碑正面的文字“乍视,字皆可识,熟视,则无一字可识。”之后,张澍根据石碑背面汉文才知道,此碑是西夏天祐民安五年所立的护国寺感通塔碑,正面和汉字相似的方块字正是消失已久的西夏国字——西夏文。张澍也成为近代第一个辨识出西夏文字的学者。西夏碑是迄今所见唯一的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文字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西夏碑刻,碑铭在研究西夏的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西夏国名、帝后尊号、纪年和官制、民族关系、佛教盛况等方面都是丰富而珍贵的资料。1961年,西夏碑被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在发现西夏碑的第二年,即1805年,金石学者刘青园在武威发现了几坛钱币,从中发现了西夏文“大安”“乾祐”“天庆”以及汉文“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光定”诸品。他根据西夏碑文字,判断出其中的梵字钱,即“西夏文钱”,这是西夏钱币考古史上第一次有明确文献记载的重大发现,使得西夏钱币在钱谱中初具规模,形成系列,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武威是西夏的佛教中心西夏社会笃信佛教。西夏时期的武威寺院广布、塔庙林立,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和佛经译场。皇家寺院护国寺规模宏大,僧侣众多,香火旺盛。寺内感通塔多有灵瑞,被称为“护国宝塔”和“凉州金塔”。此外,还有金刚亥母洞石窟寺、天梯山石窟寺、小西沟岘修行洞、海藏寺、圣容寺、崇圣寺等也是西夏重要的佛教传播寺院。西夏中后期,藏传佛教开始在武威盛行,这为蒙元时期“凉州会盟”的成功举行奠定了坚实的宗教基础。

  武威丰富的西夏文化遗存是揭开西夏神秘面纱的珍贵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武威是发现西夏遗址最多,出土西夏文物最多的城市。迄今为止,武威西夏博物馆保存金银器、木器、西夏文献、佛造像、青铜器、瓷器等各类文物2000多件。武威发现的西夏文物不仅数量上全国最多,而且在国内所藏西夏文物中也是独具特色。有的价值极高,视为国宝;有的为首次发现,填补了考古空白。特别是西夏碑、泥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木缘塔、木版画、金碗、银锭等更是国内独一无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