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是丝绸古道上的秦陇重镇。会宁更因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闻名于世,红军在会宁会师期间,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成为会宁人民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这些红色资源,特色突出、内涵深刻、影响广泛,造就了会宁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红军会师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足迹。境内有闻名全国的红军会师旧址,有全国规模最大、主展将帅题词最多的将帅碑林,有邓小平亲笔题名的红军会师纪念塔,有县级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全国重点历史博物馆。会宁作为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红色历史名城的代表。
如今,会宁县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会宁县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
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打红色牌,着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科学谋划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大力拓展红色旅游市场,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有效发挥了旅游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今年1月,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贵州“长征哥”的杨波瞻仰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参观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第一次来到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圣地的杨波,兴奋不已。站在会师塔下,杨波激动地说:“会宁对红色遗址的保护与传承让我感动,我想把红军长征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近年来,像杨波这样自发来会宁接受红色革命教育的人数每年不下万人次。
会宁县委书记甘效礼说:“长期以来,会宁人以长征精神激励奋发进取的动力,不断挖掘开发会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教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重点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会宁创造了薄弱经济基础支撑庞大教育体系的"会宁现象",走出了一条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办教育的实践之路,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旅游成为会宁旅游的又一亮点;江苏如东和会宁正式缔结友好县,旅游开发和教育合作是两县合作交流的重要方面,为拓展市场、吸引客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会宁县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记者了解到,会宁县现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5类323项,会宁舞狮、会宁皮影戏、铁木山庙会、桃花山庙会等24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氏中医正骨法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宁剪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过程中,会宁县着力挖掘红色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批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浑浊的祖厉河》《野路》《在黄土腹地上》等一大批优秀地域文学作品发表于各类报纸杂志,《老红军苏桂英》《红色家园》入选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主办的《聚集长征路摄影大展》。县秦剧团创排的反映红军长征题材的现代眉户剧《重逢会宁》,在甘肃省第二届戏剧红梅奖大赛中,获剧目银奖、导演三等奖;以反映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为题材的大型现代秦剧《红色热土》在甘肃省庆祝新中国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中,获剧目二等奖和21个单项奖。创作以《会师山歌》为代表的歌颂会宁的原创歌曲77首,其中《会师山歌》作为甘肃省唯一入选歌曲在北京举办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上演唱。纪录片《黄土魂》、纪实片《脊梁》、主旋律影片《血脉》全方位展示了会宁教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