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勤劳勇敢的东乡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3-27 10:44:1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1949年以前,所谓的东乡,纯属地域概念。因临夏原称河州,以州府为中心对东、西、南、北有四乡的习惯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东乡族人口有51.38万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中部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北部的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族的族源,在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尚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西来说,一种是蒙古说。20世纪80年代初,在兰州举行的关于东乡族族源讨论会上,基本上确定东乡族是中亚细亚迁居来的穆斯林。

  东乡族的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表现在皮毛业、织褐子、石雕、银饰、刺绣等方面。在众多的东乡族物质文化遗产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褐子和毡。东乡族把织褐子叫做“木褐他木”,把专门织褐子的手工业者称作褐匠。擀毡,是东乡族的传统工艺。因为东乡族居住的地区山大沟深,海拔2700多米,毛毡的使用极为普遍,所以擀毡在东乡族中很盛行,特别是东乡族自治县的北岭、大树、龙泉等几个乡,几乎每家每户的男人都会擀毡。

  东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包括有英雄史诗、寓言、童话、儿歌、谚语、“花儿”以及民间图案、绣花等,它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用东乡语演唱吟诵的民间诗歌数百年来口耳相传,经久不衰,影响很大。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英雄史诗《米拉尕黑》,该诗篇幅很长,主要用说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是东乡族口碑古籍中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东乡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小经文和碑文。小经文是东乡族受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影响和受回族小经文(即汉语小经文)的启发所创造的,东乡语名叫“土语小经”,用阿拉伯字拼写。在东乡地区,有的拱北和古老的清真寺中,还保存着一些异常珍贵的碑铭诗文古籍。碑铭采用诗文并茂的方式,既有优美的抒情散文,也有极富韵律的诗歌,且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交替使用,同一块碑铭上两种文字、两种字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仅有的几处碑铭来看,来北庄拱北的《北庄追远亭碑记》(中文碑)和《北庄拱北碑》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东乡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歌,不仅人人会唱,而且人人会编。东乡族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其反映的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乡族妇女十分喜爱刺绣,多在枕头、壁兜、衣服以及鞋头上绣出花样甚多的图案。东乡族的雕刻艺术,有木雕、石雕和砖雕。砖雕最早是由回、汉匠人传入的,后被东乡族雕刻工匠所掌握,并融合本民族喜爱的内容和形式,逐渐有所创新,东乡族的木雕主要用在清真寺、拱北以及大户人家的庄院建筑上,砖雕主要用在拱北的各种建筑上。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