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酒泉夜光杯:千年历史工艺遭遇传承难题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3-31 16:37:1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高脚杯、龙凤杯、仿古爵杯……走进甘肃酒泉市夜光杯厂展厅,数千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夜光杯令人目不暇接。但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工艺正面临着传承难题。

  夜光杯是一种琢玉而成的饮酒器皿,原料采自祁连山玉石,主要呈绿色。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酒泉市夜光杯厂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夜光杯生产企业,每年夜光杯产量折合成小高脚杯达10万多只。

  63岁的黄越肃曾任酒泉市夜光杯厂厂长。2006年,酒泉“夜光杯雕”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黄越肃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退休两年多的黄越肃经常到厂里进行技术指导。他“身退心不退”的背后,其实是对夜光杯工艺传承的忧虑。

  “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让这一工艺传承下去,但现状让我感到焦急,压力很大。”黄越肃说,其中最大的忧虑是还没找到夜光杯雕刻工艺的年轻“接班人”。

  酒泉市夜光杯厂有约50名员工,但掌握全套制作工艺的不超过10人,年龄最小的一位也已50岁了。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不难理解。“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快,原料价格更是翻倍上涨,夜光杯的价格却没有相应增加。”酒泉市夜光杯厂办公室主任权玉廷说。

  夜光杯的名气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吸引了一批人从事夜光杯生产,但绝大多数是小作坊式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受需求增多影响,夜光杯的原料——祁连玉的价格也从五六年前的每吨三四千元,上涨到目前每吨1.2万元。权玉廷说,无序的竞争,让酒泉市夜光杯厂深受其苦。

  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的夜光杯,其生产也有淡旺季。这意味着员工收入不稳定。此外,夜光杯复杂的制作技术也对年轻人形成考验。

  黄越肃说,夜光杯需要经过钻棒、切型、捻把、精磨、定型、抛光、烘烤、烫蜡等30多道工序,技术要求极高。全厂玉石利用率只有60%左右。

  据现任厂长蔡捷介绍,培养一名成熟的夜光杯雕刻人员,需要相当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很多年轻人心定不下来,员工流动性大,厂里不敢下大力气培养,所以年轻员工多从事技术要求较低的工序。

  但令黄越肃感到欣慰的是,人们鉴赏水平不断提高,精品夜光杯受到肯定,为夜光杯雕的传承带来希望。

  近年来,酒泉市夜光杯厂加强研发,推出高端产品,增加品种数量,逐渐受到市场肯定。

  “我们必须坚守文化品位,让夜光杯体现出真正价值。这样才会吸引年轻人静下心来潜心研习这门工艺。”黄越肃说。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