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白银邀请专家学者重走丝绸之路 探访历史遗迹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04-18 10:43:1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近日,白银市文物局和景泰县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局、景泰县文化馆共同组织,邀请兰州部分高校相关专家,对景泰县境内居延置、会宁关、乌兰关、乌兰县址、汉长城、索桥古渡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考察。

  邀请的专家学者有: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满、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再聪,兰州商学院教授、博士高启安,兰州大学图书馆研究员董翔、兰州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史志林,以上专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白银市文物局有关人员也应邀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

  景泰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东段,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路段,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黄河由南往北沿县界横穿而过,形成了数个重要的关津渡口,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与这些关津渡口有密切关系,搞清楚渡口、县址及境内丝绸之路、长城走向,意义重大。

  寻找“居延置”遗址

  1974年,在破城子甲渠侯官遗址发现了一枚汉代里程简(E.P.T59:582),上记有长安到坻池的十几个地名及里程,被学者称之为“居延里程简”。其中有两个地名位于景泰境内,一个叫“媪围”,一个叫“居延置”。经研究,学界认为“媪围”即景泰县芦阳乡的窎沟古城;而关于居延置,史载离媪围古城大约38公里,因此有学者推测可能是位于寺滩乡三好村的白茨水。

  但据此次实地考察,地形条件似不足以作为一处重要的驿站。而景泰县红水乡“老婆子水”遗址是新近由学者发现的一处较大的古遗址。其南为红墩子烽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确定为设于汉代、明时重修;此地是专家认为可能的居延置的另一处地址,距窎沟古城的距离与白茨水相仿。

  该处是一个重要的遗址区,地面汉陶碎片四处散落,有分布较为广泛之灰堆,层厚亦足可观,应为汉代之重要驿站。期待嗣后发掘,必将有重大发现。

  考察北城滩古城

  北城滩古城遗址位于五佛盐寺黄河对岸靖远县境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附近曾出土过石器时期文物,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古城北出土数方砖墓志和文物,时代为隋、唐,上书“乌兰城”、“乌兰县”等字样。

  根据刘满教授多年研究及此前数度亲临考察,可判定古城南门处即为唐代重要黄河古渡口之一的会宁关。

  会宁关是为唐代黄河关隘一大关十三中关七下关中的中关之一,敦煌藏经洞出土之P·2507《水部式》残卷记载:“会宁关有船五十艘,宜令所管差强了官检校,著兵防守,勿令北岸停泊。”是汉唐时期通过会宁关(乌兰关)西行直抵媪围城(唐兴泉军),再挥师西进直通西域的必由之处。

  北周时期还在景泰县境内建立过另一个县,即乌兰县,隋代并入鸣沙县,唐武德九年复置。有学者认为乌兰县址应该在今五佛乡车木峡村,经踏访,地形等条件尚不支持这一论点,有待更进一步的考察研究。

  追踪景泰境内汉长城遗址

  汉长城自河西进入白银地区即湮灭无迹,关于其确切位置及走向,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和猜测。寻找汉长城在景泰境内的遗迹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之一。

  在寻找过程中,考察组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境内一个名叫土墩槽子又叫六眼井的地方发现一座烽燧,高2米许,周遭散落有汉唐各代及西夏陶片,可断定其为汉烽燧,且自汉以降各代均有使用。从这个烽燧可确定景泰境内汉烽燧的走向关联,并对下一步寻找汉长城具有重要意义。

  考察活动对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有关我市的历史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成果稀少,尤其是作为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意义、历史上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的战略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远远跟不上建设文化大省尤其是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文化强市的需要,跟不上国家关于加强祖国传统文化保护和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

  那么,通过对白银地区内有历史记载且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城址、关隘、长城、烽燧、渡口、县城等的考察,以文史资料与考古实物相结合,考证诸如汉代媪围县城、鹯阴县、唐代会州城址、乌兰县址等遗址的位置,将对明确我市在汉唐时期的战略地位、发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理清地方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升我市的历史文化品位以及加强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今后白银市开展相关文物保护及历史文化研究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