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历史文化之大地湾:中国文明起源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3-07-23 07:59:2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发现较为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最早距今8120年,最晚距今4900年,前后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

大地湾博物馆全景照片。本版图片由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提供

彩陶钵

人头瓶

彩陶瓶

彩陶鱼纹盆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大地湾遗址是甘肃东部地区发现较为完好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最早距今8120年,最晚距今4900年,前后有3000年文化的连续,比闻名遐迩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还要早。其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上亦属罕见,为中华文明孕育肇启做出不朽贡献。

大地湾遗址创下了6个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中国最早的彩陶;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中国最早的绘画。

新华社曾对海内外作过报道,轰动世界,令白皮肤、黑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考古学家、史学家们为之惊叹。

2004年大地湾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大发现之一。

今天,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进程中,大地湾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华夏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报记者郝利平

大地湾,探索中国文明起源

1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

2中国最早的彩陶

3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4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

5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面

6中国最早的绘画

静静流淌的清水河,无言地诉说着大地湾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懈追求,见证了大地湾先民走出蒙昧迎接文明的艰辛历程。

我从秦安县城沿着细长弯曲的葫芦河往东北行驶。一路是蜿蜒的山道和陡峭的山峰。葫芦河在一个断层带拐了一个弯就消失了。涧下流淌的是另一条自东向西的小河,叫清水河,是葫芦河的支流。传说,当年女娲就诞生在秦安这一带。女娲后来坐着一个大葫芦顺河流东漂,去救助百姓。这条河便被人们称为葫芦河。大约有40多公里的路程,就到了大地湾遗址,它在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的东侧。

7月的桃乡,连空气中都弥漫着醉人的甜香。我这是第三次来大地湾了。我们的先民曾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创业奋斗,这里也让我魂牵梦绕。

第一次来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那个后来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刚刚被发掘出来。

第二次来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代表大地湾一期、二期文化的地穴式、半地穴式民居被发掘出来。

时隔20多年,这次来,大地湾遗址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275万平方米的遗址区全被保护了起来。由国家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的大地湾博物馆两年前已正式开馆。博物馆的建筑从外形上看,像是出土的原始建筑,与周围环境浑然天成,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象无形。馆内共展出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15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有70件,诠释了古老的大地湾文明,重现了大地湾先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为我们打开了了解陇上的一扇门。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高高地矗立在半山上。博物馆对面是原始聚落群,被称为“华夏第一村”。这三处极具大地湾文化标志的建筑构成了大地湾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的全部。

来大地湾之前,我在省城见到了参与发掘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的朗树德。朗树德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省政府参事,现虽已退休,但人还没闲着,到处开会讲学。上世纪80年代初,朗树德带着4个同事,住在邵店村的羊圈里,用两年时间发掘出了宫殿建筑这个大宝贝。5个人中有4个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一个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朗树德现在出去开会讲学,业内人士一听到他的名字,都说“这就是挖掘大地湾的朗老师。”

山上的那间“大房子”,朗树德是这样称呼半山上这处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的。这座总面积420平方米的多间复合式建筑,是一座有三开门、带檐廊的大型建筑。朗树德把这座宫殿建筑形象地比喻为“相当于现在的乡政府”。因为据考证,这里应该是部落的会议中心,或是原始宗教祭祀的地方。还有从这里发掘出陶制量器的依据,推测这里也还可能是首领给居民分配粮食的地方。

这座宫殿建筑的主室,全部为料礓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混凝土”地面平整光滑,据测,它的坚硬度可与现在的100标号水泥相媲美。它与古罗马人用火山灰制成的水泥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

“它代表了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最高成就,它的规模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也为以后的宫殿建筑打下了基础。”朗树德是这样给我介绍那间“大房子”的。

“它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在于,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敢放心大胆地说,甘肃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地。”平时话少低调的朗树德,说起“大房子”满怀激情,同时,也有一种对先民的敬畏。

“从甘肃考古马家窑、半山马场文化,人们只知道甘肃有5000年的历史。一个大地湾,把现代人对甘肃历史文化的认识推前了3000年。也就是说,甘肃有着8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为什么我们对仰韶文化情有独钟。因为它是中国文明孕育成长的重要时期。在大地湾,我们算是找到仰韶文化的祖先了。”记得朗树德说这些时,兴奋异常。

8000年,对于我们,显得模糊而渺远;站在大地湾遗址,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8000年历史的呼吸,触摸到8000年历史的脉搏。

此时,我就站在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原始聚落群原址上。这里已发掘出大地湾一期文化地穴式民居4座,二期文化半地穴式民居156座。原址做了许多复原式展示,比如茅草房、灶台、先民的日常生活,等等,让我有了想象的无限张力,似乎看到了中华文明火花的最初闪现。

先民生活的这片热土,曾经气候温润,和现在秦岭以南的气候差不多,树木茂密,棕熊、猕猴、大象都在这里生活栖息,而且水草丰美,六畜兴旺,鱼翔浅底……

穿越时空隧道,我来到大地湾先民中间。看到先民制陶、狩猎、捕鱼、种植作物、采摘果实、饲养牲畜,快乐地干着自己的事情。那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也有了繁荣的景象。

吃饭的时候,地的中央摆放着香气扑鼻的陶罐炖的鸡、烤肉、粟米饭,还有蔬菜,而且那时的食物结构比现在更为丰富多彩,先民们按照长幼顺序依次席地围坐,气氛和谐……

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开始制陶、种植、养殖。而且种植糜、谷和油菜已经有7800年的历史,比半坡同类作物早了1500多年。

先民们不畏艰辛,不断求索,那种执著,那种胆识,惊天地泣鬼神。

面对现代社会的重重压力,面对喧嚣浮噪、各种污染及不安全因素,如果有可能,我真想穿越古代,安家种田,平淡中收获幸福。

岁月悠悠,湮没多少历史;时光更替,又使多少历史文化重现异彩。

走进大地湾,就走近了鲜活的历史。因为,它在原始建筑、艺术、文字、农业起源等方面,都是中华文明悠久、博大和先进的典型代表。

从195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者组织的泾渭流域普查小组首次发现大地湾这个遗址,到1978年、1982年、199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次大规模发掘,共清理发掘揭露面积14752平方米,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240余座房屋遗址,357个灰坑和窑穴,79座墓葬,38座窑址,106座灶台,8条防护和排水用的壕沟。

我们的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知道抗洪防涝,已经有了防洪排水设施。特别是石斧、石刀、陶刀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很多,储存物品的大袋形窑穴的建造,大型陶瓮、缸、罐等储藏器的大量出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形态属于定居的以农业为主的类型,已经有了农业文明的雏形。

“三大要素构成文明,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农耕方法的改变。大地湾已具备了这些文明要素。”在“华夏第一村”的原始聚落群内,大地湾保护研究所所长程晓钟如是说。

“这个村落的发现,预示着文明的雏形城市的产生。”“我们不理解、不认识,但它本身已经存在。”程晓钟的话让我想起了朗树德称这里是“城市革命的前奏曲”,真是如出一辙。

程晓钟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在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18年,可以说是大地湾遗址的守望者。他对大地湾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件文物都如数家珍、钟爱有加。

一幅黑色颜料绘制的地画,引起了我的注意,图案由人与动物构成,像是狩猎的图景,保存大部完好。“这就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独立存在的绘画。”程晓钟介绍说。这幅地画改写了中国美术史,将中国美术史推前了2000多年。

“此前最早单独作为绘画保存至今的,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楚国帛画。这幅地画,为研究我国古代绘画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程晓钟说。

彩陶,可以说是大地湾文化的最显著特征。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的三足钵等200多件彩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批彩陶。这批距今约8000年的紫红色彩陶,图案虽还不太完整,却将中国彩陶制造的时间上推了1000年。

流光溢彩的陶器,蕴含了大地湾先民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与认识,展示了原始农业聚落的高超制陶工艺,也反映了大地湾史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在邵店村,跟村民说起彩陶,他们也都说:“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不小心就能碰到碎陶片。”在这里,用一句最为形象的话说“村民一弯腰,就捡起了8000年的历史文化”。

大地湾二期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原始艺术珍品。它融彩陶艺术与雕塑艺术于一身,那漂亮女子浅红色陶衣上的弧线和斜线,仿佛裹着霓裳羽衣,平添了几分美感和神秘感,精美绝伦。

在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有十字形的、箭头的、波浪纹的,这些符号比国内最早发现的西安半坡陶器刻划符号的时间早了1000多年。虽然这些神秘符号的意义至今未能破解,但专家们的一致看法是,它们可能就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在大小长短各异的骨针中,我看到一根骨针如同现在的绣花针那么细。当时,还没有金属器出现,绣花骨针的针孔是怎样钻开的?这太让人不可思议了,精湛的钻孔技术至今还是考古之谜。这里有一点可以说明,那时的先民已经不是“衣不蔽体”了,开始用针缝制简单的衣服、鞋子,爱美的妇女还给衣服上绣上花。因为,从发掘出的陶纺轮可以证明,6000年前已经有了纺织业。

妇女头上的骨簪子、陶手镯、玉吊坠,制作相当精致,与现代的简直别无二致。一方面说明了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同时也说明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厚爱。特别是那个玉吊坠,大地湾一带当时并不产玉,这说明那个时期已经有了物物交易。

我深深地为我们先民的智慧和创造而震撼。

“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从起源到发展的今天,总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之中,好多都还是未知的。考古学家、史学家从未停止过这样的探索。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30年多来,从发掘大地湾遗址到大地湾文化的提出,考古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从未停止过探索和研究。

从8000年前到5000年的历史沧桑巨变中,大地湾有过蹒跚的步履,有过茁壮成长的身影,有过史诗般的辉煌。正当大地湾振翅翱翔飞向文明彼岸的时候,却转瞬折翼陨落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瘟疫,火灾,干旱,抑或是游牧民族的侵入?

有专家考证,远古时代,已经有了瘟疫,那时的人们对瘟疫还没有太多的认识,抵抗瘟疫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当瘟疫爆发后人们不得不远走他乡。

还有,连粮食、礼器、量具这些当时最为重要的物品都来不及带走这一点看,这里一定是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也有专家认为,从地形地貌看,这里并没有发生过大的地壳变化和人类的大迁徙,现在邵店村及周围的村民应该是大地湾的原著民。只不过与外来民族有所融合罢了。

这样的疑问和争论,可以说在考古学和史学界从未停止过。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也因此,才形成了薪火相传、赓续绵延的中华文明,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现在,随着大地湾遗址的不断发掘,大地湾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地湾遗址了。

我刚刚拿到手的《华夏文明在甘肃》这套丛书,还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这套丛书是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主持,由西北师范大学刘基等编纂的。这套丛书,对大地湾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已经把它提升到了一个大文化的概念。比如,大地湾文化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大地湾文化与磁山·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与仰韶文化早期类型之间的关系,大地湾文化下启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大地湾文化与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古文化的交流,等等。

我的面前放着朗树德研究员集20年心血负责编著的《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厚厚的两大本。报告中提出,大地湾文化辐射区域广阔,典型遗址包括甘肃境内的秦安大地湾,秦安王家阴洼、天水西山坪、天水师赵村、武山西旱坪,以及陕西境内的华县老官台、宝鸡北首岭等遗址。

大地湾遗址虽然在我国史前遗址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朗树德、程晓钟等一些考古学家提出,遗址保护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遗址发掘研究后继乏人的问题,都亟待解决。虽说,去年大地湾博物馆接待中外游客8万多人(次),但由于没有给周边群众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他们对遗址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没有切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无疑给大地湾带来了契机。

“我们正在积极申报立项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果成功,它将提升为国家战略。这有利于文物保护,有利于对遗址更为全面的展示,也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程晓钟说。

在程晓钟的描述中,作为文化旅游的重大项目,当地群众可以做餐饮业、民间工艺品。同时,适当调整粮食作物,多种些与大地湾遗址有关的糜、谷、油菜之类,加工特色小吃,让游人在领略大地湾遗址文化的同时,切身感受到大地湾先民的生活。

“总之,就是要用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当地百姓。”

“当然,开发只能是保护性开发。”程晓钟正在憧憬大地湾的美好未来。

我们欣喜地看到,对大地湾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对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大地湾文化的研究也还在深入,还在继续。因为,对大地湾遗址目前也只发掘了0.5%。

2006年到2008年,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联合美国学者,仅在“华夏第一村”的原始聚落群原址发掘了6平方米的小探方,就发现了距今6万年至8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存。

这一突破性进展,给了考古学家、史学家无限想象的空间。

宇宙无穷尽,人类探索和发现无穷尽。大地湾已经有了6万年以来连续不断的人类活动记录,那么,会不会还有8万年、10万年,甚至更早的历史……

我想,随着发掘和研究的步步深入,围绕着大地湾遗址和大地湾文化,那神秘的面纱还会一层层地被揭开,大地湾还将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历史文化的光芒。

大地湾,我们期待着。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