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兰州大学学子走进陇南文县探索白马藏族文化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汪露露 张青芳 时间/2013-07-30 21:22:0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肃陇南文县,四川平武、南坪等地,居住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具有古朴纯正的风度、粗犷强悍的气质、豪迈多情的性格,相传他们是古老民族——氐族的后裔,今称“白马藏族”。“白马藏族”人口稀少,却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并不属于藏族。

甘肃陇南文县,四川平武、南坪等地,居住着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具有古朴纯正的风度、粗犷强悍的气质、豪迈多情的性格,相传他们是古老民族——氐族的后裔,今称“白马藏族”。“白马藏族”人口稀少,却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并不属于藏族。他们的历史,充满了古老传说;他们所传唱的故事,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他们拥有古老的傩祭活动——池哥昼,有神秘的图腾崇拜“十二相”。遗憾的是,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却未形成书面文字。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为它不仅是构成社会族群交流必不可少的桥梁,也是一个社会族群的文化基因,是族群文化的“活化石”。据研究资料得知,白马语有自己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尽管有很大一部分常用词和藏语相似或相同,但它和藏语相异部分远远超出了藏语方言之间的差别,甚至也超出了藏语支语门巴语与藏语之间的差别。因此,白马语已基本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对白马藏族语言的了解和研究极为紧迫和重要。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传承的现实形势并不乐观。尤其是语言方面,白马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根据2007年陇南市政协的调查,文县铁楼藏族乡十几个村寨近3000多人口中,具备民俗文化完整传授能力的七十岁老人只有四人,且三人身体状况不佳。随着现代信息文化的强力渗透,白马人民族心理也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年轻人及部分中年人中,这种表现更加明显。所以,文化流失严重,白马语濒临失传的危险。白马人未创制民族文字的现状使得现在相当一部分词汇已经无人能够解释其意义,成为了“呆词汇”,并且随着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呆词汇”数量不断增加,相当一部分词语已经开始选择用汉语词汇代替,成为保护白马口述文化的一大障碍。

兰州大学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的调研资料显示,文县境内的白马藏族中,约60%的青年人因外出务工或经商等缘由减少白马语的日常使用,超过一半的年轻家庭逐渐以汉语交流为主;白马藏区的21所中小学教学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中,涉及白马藏族语言文化的内容几乎没有,超过95%的白马藏族儿童缺乏民族文化的正式教育。另外,白马藏族语言及民族文化多留存于村寨里的老人和留守妇女中,但由于文化水平和传承意识限制,约80%以上的老人或妇女都没有主动向适龄儿童传播民族文化内容。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及族群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严重,文化的流失也越来越严重。白马语只有语言,并无书面文字,这也是不利于白马语言保护的另一重要现状。有部分研究学者对白马语有了较为详尽的收集和系统性的整理,并用国际音标进行了整理和翻译。但是,传承和保护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重中之重”在于培养本民族心理和民族自觉性。兰州大学实践活动以《听妈妈的歌-白马藏族儿童口述艺术传承计划》为主题,将以“白马村寨民歌赛”和“妈妈合唱团”为基础,探索白马藏族妇女参与儿童社区民族文化教育的工作模式,逐步弥补白马藏族儿童民族文化教育缺失的问题。通过提高年轻人,特别是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保护的自觉心理,来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使得民族文化不再有过多的流失和遗弃。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