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传承敦煌文化 复兴文化敦煌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春生 夏辉 时间/2013-08-01 17:08: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对中国历史文化做了具体的描绘和铺陈,而敦煌则保存了中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间最清晰的历史印记和最华彩的篇章。从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以来,敦煌学风靡全球,敦煌热长盛不衰,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支撑点、中西方文明结合点、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交汇点和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坐标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同,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文化历经时代更迭而不衰,源自于她所包含的“开放、包容、向善、守正、创新”精神品格的继承与传播。敦煌文化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盛大与辉煌,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再生力,既是数千年华夏文明的宝贵“资源库”,也是新时期建设精神家园的博大“基因库”。 

敦煌的文化遗产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从张骞凿通西域、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以来的一千多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农耕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以佛教为代表的西域文化从这里东渐中原,奠定了敦煌国际贸易的桥头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地位,千余年的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敦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被称为东方世界艺术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经过连续一千多年的营建,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是世界最顶级的文化遗产。联合国认定世界文化遗产的六项指标俱全的,全球仅有两个,一个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另一个是敦煌莫高窟。它被誉为人类文化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钻石。

敦煌还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长城。其烽隧遗址中保存着许多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仅马迷兔附近的一座汉长城烽隧周围存放完好的积薪多达十五堆,“玉门千秋隧”出土的西汉纸,经考证,早于东汉蔡伦造纸170多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千古传诵的阳关历经千年,至今仍然屹立在敦煌以西60公里的墩墩山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与阳关南北相望的玉门关同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门户,也是中国最早的海关。两关并峙共同见证了丝绸贸易的繁荣、戍边卫国的壮举和盛唐边塞文学昂扬奋发的凌然风骨,被喻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敦煌境内还有中国古代最大的驿站—悬泉置遗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考古挖掘中,共出土各种器物3000余件,汉简文书2.5万多枚,占中国目前已经出土的7万3千枚汉简的三分之一,被评为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敦煌的历史使命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敦煌文化是灵魂、是核心,敦煌文化建设是关系全局、带动全省的首位工程、示范工程,是整体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核心引擎,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即: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建设和谐绿洲家园,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保护文化遗产  敦煌有200多处文物遗迹遗址,是敦煌最珍贵的资源,敦煌已经对全市境内的文物做了保护规划。通过制定颁布《莫高窟保护条例》,以立法形式对莫高窟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严格地保护。今年,借助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契机,将对玉门关·汉长城、悬泉置、河仓城三个遗址设立保护区。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文物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全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科技与文化融合做为敦煌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核心手段,强化遗产的保护和价值挖掘、解决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强文化创意、加大文化传播。目前,以“数字敦煌”为核心的敦煌莫高窟综合保护利用工程即将完成,用数字采集和测绘成果,为莫高窟建立永久保存的数字档案,通过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用数字技术进行还原展示,向公众普及敦煌文化,减少游客在洞窟的停留时间,未来还将通过网络平台和云技术实现洞窟虚拟漫游,3D动画、全息成像、立体成像等沉浸式体验馆、以及互动导览等文物遗产展示产品,满足不同群体需求,更好地保护莫高窟。

作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2013年跨国申遗项目中国段首批申报申遗备选点,今年敦煌悬泉置遗址、玉门关一起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组的考察评估,备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两项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得到更广泛宣传和认识。

保护绿洲家园  敦煌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绿洲经济区。水、绿洲、耕地是敦煌弥足珍贵的发展资源。在文化建设中,敦煌充分尊重敦煌绿洲环境和地方居民的主体地位,不牺牲耕地,不强迫农民进城,按照“为文而农、为游而农、为城而农”的理念,通过保留农村,改造农业,城乡融合,让城郊农村将主动融入城市;让近郊农村保持原生态农业景观,让远郊农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沙水共生、文化传承、大漠风情、西域特色”的思路,建设城中有园、园中有景、人在景中的新型城乡一体化的沙漠绿洲田园城市。

保护生态环境  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的战略要求,敦煌市树立全新的大生态保护理念,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推进科学节水,采用先进工程技术,促进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加快工程调水,启动“引哈济党”工程,协调实施疏勒河生态泄水项目,逐步恢复敦煌地下水位,恢复月牙泉和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在传统的水生态,绿色生态的认识基础上,树立大生态的理念,加大对敦煌的戈壁沙漠、风蚀地貌以及荒漠森林、湿地植被以及雅丹地貌、鸣沙山、三危山、梦柯冰川等特色原生态地质地貌景观的保护力度。在城市发展、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过程中,根据敦煌的原生态文化特色、自然地势和城市规划要求,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密度,确保城市特色鲜明、轮廓清晰、布局合理、视野开阔,保留特有的城市天际线,最大限度减少和弱化人为活动对地貌景观资源的影响,维护绿洲生态安全。

敦煌的时代担当

建成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20万飞天儿女的“敦煌梦”,也是敦煌在甘肃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区建设中的时代担当。敦煌自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以来,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华夏文明引领、对外开放的“窗口”。按照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部署,敦煌正在加速构建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沿阵地,依托敦煌学的国际显学地位,创建敦煌学国际文化硅谷,广泛吸引世界敦煌学研究人才、高端文化人才、顶尖创意人才,树立敦煌的世界敦煌学研究、传播、交流集散地地位,重塑现代丝绸之路枢纽和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使敦煌成为甘肃乃至整个西部文化、旅游、经贸、物流的中心,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示的良好平台,探索一条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引领、科技创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科学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有效实现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树立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典范,激发全社会文化自信自强,奋力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上走前列、树标杆、做示范。

敦煌的探索实践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需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敦煌是一个县级市,就目前的条件实现规划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敦煌正在积极探索、创造条件,缩小差距。30多年前的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和现在的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也很大,但是深圳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在短短30年时间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城市,靠的是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敦煌正在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特区”。在国家层面,经过中央领导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世界旅游组织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就选在了敦煌。在省级层面,今年省文化提升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指导专家团队对《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省委、省政府把敦煌文化建设确定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首位工程,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主会场放在了敦煌。敦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省级乃至国家战略扶持层面。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突出的矛盾是发展空间制约。按照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敦煌市积极改造首位产业发展空间,在全绿洲范围内谋划城市的发展,通过构建核心板块支撑、特色小镇插花、田园风光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城乡互补、互促、互荣局面,让城市进农村,让农村变城市;对决定城市承载力的水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敦煌常年地表水3.1亿立方米,城市年用水量0.05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不到百分之三,通过对消耗敦煌水资源总量97%的农业实施节水改造、结构调整,腾出宝贵的水资源用于城市和文化建设,使敦煌城市承载力提高30%—50%, 为未来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开拓新的空间。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根本的抓手是重大项目牵引。按照“精神殿堂 人类敦煌”发展定位,敦煌市在保护历史原貌的前提下,通过挖掘隐藏在文化遗存下的历史信息,创意开发,谋划项目,吸引了优质资本建设敦煌文化。在去年引进龙行天下、天赐一秀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今年在“兰洽会”上敦煌市签约157亿元,在 “新博会”暨“酒洽会”上成功签约200多亿。目前,总投资90亿元的大型情境式演出暨敦煌城市综合体项目《敦煌传奇》初步方案已经通过了省级论证,总投资过30亿元的敦煌历史文化综合体项目《千年敦煌》也已经落地敦煌。总投资27亿元的《敦煌国际禅修中心》项目也已经在开展设计。敦煌天赐一秀文化博览园、敦煌欢乐嘉年华等一批主题公园开工建设,敦煌博物馆城项目、敦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云平台项目开始实施。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迫切的任务是完善基础实施。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今年敦煌积极争取多项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敦格铁路、国道215过境段、阳关大道和瓜敦快速通道开工建设,敦柳高速、敦煌机场扩建、敦煌国际口岸建设正在加速进行;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阳关景区和雅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扎实推进,鸣沙山·月牙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己通过省景区评委会初步验收,为敦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首要的路径是载体平台支撑。以“一会四区”为核心,积极筹划举办以敦煌国际文化论坛为核心的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搭建中国西北第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对话、合作与共享平台,依托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将敦煌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文化创意孵化中心、文化品牌研发中心、高端文化人才积聚中心和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产业;有限的承载能力,无限的文化消费;有限的文化资源,无限的文化价值输出和文化贸易。积极争取国家级、省市级支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政策和载体平台支撑,使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实现从推进市场化到加速国际化的本质飞跃,再现丝绸之路辉煌、推动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