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敦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3-08-01 17:13:04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敦煌是一个县级市,就目前的条件实现规划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敦煌正在积极探索、创造条件,缩小差距。30多年前的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和现在的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也很大,但是深圳没有要国家一分钱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需要的是国家政策的支持。

敦煌是一个县级市,就目前的条件实现规划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敦煌正在积极探索、创造条件,缩小差距。30多年前的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和现在的国际大都市相比,差距也很大,但是深圳没有要国家一分钱,在短短30年时间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城市,靠的是国家政策的支持。目前,敦煌正在争取先行先试的“政策特区”。在国家层面,经过中央领导和国务院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世界旅游组织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就选在了敦煌。在省级层面,今年省文化提升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组织指导专家团队对《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省委、省政府把敦煌文化建设确定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首位工程,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主会场放在了敦煌。敦煌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省级乃至国家战略扶持层面。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突出的矛盾是发展空间制约。

按照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敦煌市积极改造首位产业发展空间,在全绿洲范围内谋划城市的发展,通过构建核心板块支撑、特色小镇插花、田园风光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城乡互补、互促、互荣局面,让城市进农村,让农村变城市;对决定城市承载力的水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敦煌常年地表水3.1亿立方米,城市年用水量0.05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不到百分之三,通过对消耗敦煌水资源总量97%的农业实施节水改造、结构调整,腾出宝贵的水资源用于城市和文化建设,使敦煌城市承载力提高30%—50%, 为未来城市发展和文化建设开拓新的空间。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根本的抓手是重大项目牵引。

按照“精神殿堂 人类敦煌”发展定位,敦煌市在保护历史原貌的前提下,通过挖掘隐藏在文化遗存下的历史信息,创意开发,谋划项目,吸引了优质资本建设敦煌文化。在去年引进龙行天下、天赐一秀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基础上,今年在“兰洽会”上敦煌市签约157亿元,在 “新博会”暨“酒洽会”上成功签约200多亿。目前,总投资90亿元的大型情境式演出暨敦煌城市综合体项目《敦煌传奇》初步方案已经通过了省级论证,总投资过30亿元的敦煌历史文化综合体项目《千年敦煌》也已经落地敦煌。总投资27亿元的《敦煌国际禅修中心》项目也已经在开展设计。敦煌天赐一秀文化博览园、敦煌欢乐嘉年华等一批主题公园开工建设,敦煌博物馆城项目、敦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共享云平台项目开始实施。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迫切的任务是完善基础实施。

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今年敦煌积极争取多项基础设施工程开工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敦格铁路、国道215过境段、阳关大道和瓜敦快速通道开工建设,敦柳高速、敦煌机场扩建、敦煌国际口岸建设正在加速进行;在旅游服务设施方面,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阳关景区和雅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扎实推进,鸣沙山·月牙泉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己通过省景区评委会初步验收,为敦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敦煌最首要的路径是载体平台支撑。

以“一会四区”为核心,积极筹划举办以敦煌国际文化论坛为核心的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搭建中国西北第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对话、合作与共享平台,依托敦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将敦煌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文化创意孵化中心、文化品牌研发中心、高端文化人才积聚中心和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形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产业;有限的承载能力,无限的文化消费;有限的文化资源,无限的文化价值输出和文化贸易。积极争取国家级、省市级支持,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旅游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政策和载体平台支撑,使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实现从推进市场化到加速国际化的本质飞跃,再现丝绸之路辉煌、推动敦煌文化的现代复兴、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