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民族文化看天水张家川:千年烽燧话沧桑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3-08-02 17:22:5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必定有她深厚的底蕴;一段沧桑岁月,必将有她印证的痕迹。座落于中国甘肃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麓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作为 “秦人”的起源和发祥地之一,至今彰显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

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必定有她深厚的底蕴;一段沧桑岁月,必将有她印证的痕迹。座落于中国甘肃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麓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热土,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作为 “秦人”的起源和发祥地之一,至今彰显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魅力,成为诸多学者、文人追寻探索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发展的“索引”。2013年,正是古阿阳——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建县60周年,我们将追寻张家川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图为恭门麻山梁烽火台)

在西周历史上,西戎一直是煽动战争的元凶和制造陇右及三秦大地不稳定的罪魁祸首。随着周王朝的逐渐衰落,周王室已无力西顾,防范和抵御西戎侵略的重任就落在居住在张家川一带的秦人身上。秦人除在这里构筑城堡及防御工事外,为了便于向远在河南洛阳的周天子报送有关西戎犯境的军情警报,还在张家川地区的高山顶端修筑了多处烽火台,据说早年这样的烽燧达30余处,但现仅遗存的有五处,主要分布在恭门麻山梁和张棉驿北山梁一带。烽火台是一个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古设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早产生这种用于战争的军事设施的年代应是周朝,而最早应用烽燧的地方就在张家川自东向西广袤、弯延、绵长的山峦之上。烽火台座落在山脉顶端,呈圆锥体、金字塔形状,其顶部小,底端大,从顶端垂直将土台中心掏空,锥体侧旁留一进出的土门,使用的材料是柴禾加干狼粪,因狼粪点燃后有浓烟直上的特殊功能,故古代描述报警时称之为狼烟四起。张家川一带设置烽燧始于西周,即秦非子曾孙秦仲受周天子派遣在秦亭抵御西戎的这个时期。当时周王朝的国都建在陕西咸阳,而咸阳距离张家川有千里之遥。西戎虎视三秦大地已久,时常兴兵犯境,边患不止,为了使张家川一带遭受西戎侵扰的消息能在第一时间报告给周天子以作应对,周王室便在大秦岭接近张家川的关山山脉最高处建立了若干处烽火台,作为军事设施,派军士值班把守。从张家川的几处遗存烽燧看,比如张棉驿北山烽燧就配置城堡,这充分说明这些城堡就是当时驻军的营地。烽火台有总台和分台之区别,周王室的总台就设在临潼的骊山之上,分台从骊山向西延伸至张家川秦亭一带。

(图为恭门东堡子)

周幽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宠幸一个名叫褒似的绝色女子,荒乱朝政。《史记.秦本纪》记载褒似不善笑,为博得褒似一笑,竟将传送军情警报的骊山总烽火台数次点燃,戏弄诸侯,诸侯数次来援,但并无战事,为之引起诸侯的愤怒。公元前771年即周幽王十一年春,西戎联合申侯讨伐周幽王,此时周幽王急命点燃骊山总台烽火而各诸侯以为又是戏弄,都不理睬,从而遭到西戎和申侯的攻击,此次战役周幽王被西戎杀于骊山之下,受到后代千载唾骂。之后若非秦襄公及时发兵救周,周王朝已危在旦夕。秦襄公助周平王平定西戎之后,又保护平王东迁洛邑,使风雨飘摇之中的周王室得以维系。

(图为恭门南山城堡)

(图为恭门东堡子)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