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西和“七夕”民俗探秘:未婚女儿“乞巧”长达七天八夜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枯川 时间/2013-08-14 12:17:1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西和县晚霞湖畔姜尧村的一户村民家里,走进正堂,门正对面的一张桌子中间供奉着迎接而来的“巧娘娘”,旁边摆放着用小麦、黄豆等农作物新生的一盘“巧芽”,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面花和从自家果园摘来的供果,浓郁的香火味扑鼻而来……

13日是农历“七夕”,对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众多尚未婚嫁的姑娘们来说,这是今年她们参与“乞巧”活动的最后一天。当天晚上,姑娘们将用传统的仪式“送巧”。此前,从农历七月初一的前夜开始,她们就已经参与到这项传承千年的风俗当中。

在西和县晚霞湖畔姜尧村的一户村民家里,走进正堂,门正对面的一张桌子中间供奉着迎接而来的“巧娘娘”,旁边摆放着用小麦、黄豆等农作物新生的一盘“巧芽”,两边摆满了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面花和从自家果园摘来的供果,浓郁的香火味扑鼻而来……

“黄瓜熟了蔓搭蔓,巧娘娘给我教针线;针线学会了没人见,绣一些花草给你看……”在院子里,“乞巧”的姑娘们已经唱着古老的乞巧歌,在院子里列队跳起了自编的乞巧舞。

在当地方言当中,人们把心目中最尊敬的神灵称为“娘娘”。据专家们考证,西和乞巧节起源于秦人古老遗风,“巧娘娘”原型就是秦人先祖女修,因擅长纺织,被演绎为天上善织云锦霞衣的织女。据载,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

而当地乞巧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乞求“巧娘娘”赐予他们聪明智慧和灵巧。在这项活动中,当地的妇女都会被动员起来,按照古老的仪式,进行一系列的活动。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的前夜开始直到七月初七晚上结束,当地的乞巧节共持续七天八夜。各个乡下村庄里参与乞巧的姑娘们唱着乞巧歌,跳着乞巧舞,历经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乞求“巧娘娘”赐给自己聪慧、灵巧和好运……

民俗专家认为,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近年来,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这项传统民俗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当地通过整理搜集相关史料,建立了乞巧文化博物馆,恢复了乞巧活动各个环节中的传统唱词、歌舞和程式。

甘肃省西和县也连续举办了5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举行乞巧文化的展演和文化遗存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使这种传承千年的“独特”风俗让更多人知晓。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