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谣”团队由来自兰州大学不同院系的九名志愿者组成,这个团队利用暑期实践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组建土族儿童语言暑期夏令营。
“彩虹谣”团队由来自兰州大学不同院系的九名志愿者组成,这个团队利用暑期实践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组建土族儿童语言暑期夏令营。团队为孩子们举办了众多特色活动:土族语故事创作大赛、与保护环境相关联的语言景观设计。
“彩虹谣”团队由来自兰州大学不同院系的九名志愿者组成,这个团队利用暑期实践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组建土族儿童语言暑期夏令营。团队为孩子们举办了众多特色活动:土族语故事创作大赛、与保护环境相关联的语言景观设计。
“aatia”是哥哥“aajiee”是姐姐……在土族《格萨尔》学者王国明教授的指导下,兰州大学参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大学生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朱岔村土族小学生一样开始“丫丫学语”。
整个八月,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彩虹谣”团队都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朱岔村,9名大学生背着厚重的行囊,坐着小巴,来到这里开展了一项土族语言和土族文化的保护项目。
王国明教授是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研究员,出生于土族经典史诗《格萨尔》演说艺人家庭,参与过《格萨尔》的翻译、收集工作,长期研究教授土语,作为项目的指导顾问,他充当起了志愿者们的土语启蒙老师。
土族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12年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没有文字的土族语呈现越来越突出的衰变状态,部分土族语音词语和以土族语为载体的文化艺术亟需抢救和保护。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土族的主要聚居区,该地区所使用的互助土族语是土族语传承中最重要的支系之一。兰州大学文化多样性保护项目组历时两年田野调查发现,这里的土族语使用人群呈现严重的老龄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土族语使用人群中站75%,14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不懂土族语。
王国明教授认为,在现代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急剧变化,口头传统文化不断消失,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后继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空间正在发生变异。他说:“大学生志愿者是一个非常活跃、敢于行动的群体,希望我和他们的合作能为土语的保护和传承做一些切实有效的工作”。
“彩虹谣”团队由来自兰州大学不同院系的九名志愿者组成,这个团队利用暑期实践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组建土族儿童语言暑期夏令营。团队队长马骋娜告诉记者:“团队抵达朱岔村后走访30多个家庭,共招纳了近30位6至14岁当地儿童,我们通过组建夏令营的方式,对所招纳的儿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土族传统文化教育,希望孩子们通过系列丰富的活动熟悉本民族文化,在自己内心树立保护土族传统文化的意识;我们不能让土族文化轻易消失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在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中,团队为孩子们举办了众多特色活动:土族语故事创作大赛、与保护环境相关联的语言景观设计、模拟世界儿童联谊会、汇报演出等。土族语故事创作大赛以土族文化为素材,分设故事组、诗歌组、绘画组和手工制作组,孩子们自愿参加、自由选择。
在绘画组的一幅画上,记者看见蓝天中一架艳丽的彩虹,绿水青山中坐落着一间漂亮的房子。创作者张占梅同学说:“彩虹是我们土族的吉祥物,哥哥姐姐也叫彩虹谣志愿者,所以它成了我首选的素材。在创作中我还向父母请教了许多土族刺绣和手工制作方面的知识,收获不少。同时我也更懂得创作的东西不在于外形有多么好看,而是应该有一点意思。”。
土族小学生王莹说:“虽然我是土族人,但是我对土族文化知道的特别少,土语根本不会讲;参加了由哥哥姐姐组织的夏令营,我才算是正式接触我们民族的文化,才了解到原来我们土族也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
指导该项目的王国明教授说:“很多会说土族语言且颇有造诣的说唱艺人都已相继谢世,专家缺乏,保护乏力,抢救和保护土族语言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彩虹谣’团队找准切入点,从保护挖掘传承人入手,激发儿童土族语言的学习兴趣,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