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泾川县大云寺传奇:49年三次发现舍利子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尚德琪 时间/2013-08-27 09:32:0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13年6月11日,泾川县博物馆。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专家,从一个严重破损的灰陶棺内,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粒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这粒颗粒物,正是当年被埋在文殊菩萨殿内2000多粒诸佛舍利中的一粒。

大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泾州(今泾川县)龙兴寺曼殊院两位僧人云江、智明从全国各地收集的2000余粒诸佛舍利以及佛牙、佛骨,在这一天,被埋在了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

 2013年6月11日,泾川县博物馆。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专家,从一个严重破损的灰陶棺内,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粒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这粒颗粒物,正是当年被埋在文殊菩萨殿内2000多粒诸佛舍利中的一粒。

一个地方,一次出土2000多粒舍利,泾川县博物馆馆长史义民说:“这一定是一个中国之最!”

但是,这已经不是泾川第一次出土舍利了。

 1964年:14粒佛祖舍利随“五重套函”盛装出世

1964年泾川出土唐代大云寺“五重套函”,石函盖上“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阳文隶体字,字体端庄,气象不凡。

1964年12月下旬,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社员乔碎成等人,在城北水泉寺东南约一里处平整土地时,挖出一处用砖石砌成的“古墓”。随后,他们又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个“石斗”,旁边放有“开元通宝”铜钱53枚。

经文物专家考证,他们所谓的“古墓”,其实是一处地宫;他们所谓的“石斗”,其实是一个石函。

石函由坚硬而细腻的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呈长方体,高42.5厘米、长50.5厘米、宽49.5厘米,函盖呈覆斗式,四周刻缠枝莲纹饰,正中有16个阳线方格,内刻“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阳文隶体字,一字一格,工整规范,庄重大方。石函正面自右起,刻铭文并序及施主姓名,楷书,凡一千字,点划清晰,错落有致。

虽然叫“舍利之函”,但是,要真正见到舍利,打开函盖还远远不够。

石函里面是一具鎏金铜匣,挂鎏金铜锁,下面压着鎏金铜钥匙,旁边有金银钗12只;

铜匣里面是一具银椁,置于长方体底座上,并用小栏杆围定,盖为瓦形,椁两侧各有一对小环;

银椁里面是一具金棺,棺壁镶白珍珠,围以金箔贴莲花。花四周贴有金箔蒂、叶,蒂内镶有白石英石,叶内嵌有绿松石,精美异常。

金棺里面是一个蒜头形琉璃瓶,放置于锦缎衬垫之上,上盖一古铜色丝织小帕。

这只琉璃瓶里面,才是充满神秘色彩的14粒佛祖舍利。“见舍利如见佛陀。”这说明,一方面,舍利是至尊至贵的圣物;另一方面,佛祖舍利难得一见。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大云寺出土的“五重套函”,震惊了当时的佛教考古界,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出土不久,“五重套函”除石函留在泾川县文化馆外,即调至甘肃省博物馆。1971年9月,79岁的郭沫若先生陪同外宾来兰州访问,亲自鉴定了大云寺出土的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并指出:“舍利石函,贵在石函。”1972年后季,“石函”遂调至省博物馆。五重套函,因此被确定为国宝级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称,它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引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时代变革,在佛教考古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7月中旬,记者到大云寺采访,解说员在介绍此次考古发现时说:这与中国历史上两位皇帝分不开,一位是隋文帝杨坚,一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据史书记载,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下诏,给包括泾州在内的全国30个州分佛祖舍利并建塔供养,泾州因得14粒佛祖舍利,泾州大兴国寺遂建舍利塔,以石函供养14粒佛祖舍利于地宫之中。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遂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并制铜匣、银椁、金棺,成五重套函,于大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七月十五日,以最隆重的方式将这14粒佛祖舍利供养于大云寺地宫之中。

这是泾川县第一次出土佛祖舍利,比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宝塔地宫内发现佛祖舍利早了23年。

但是,对泾川来说,幸运或许才刚刚开始。

1969年:“慧明造舍利石函”出土延伸古泾州舍利供养史

1969年泾川出土北周宝宁寺“慧明造舍利石函”,背面浮雕供养人像及双狮图案,造型饱满,气韵生动。

1969年初,在为刚刚通车的泾河大桥北端铺设引桥土坡时,施工人员在当时的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五队耕地内,又发现一“舍利石函”。

石函为青砂岩质,长方体,长67.5厘米,盝顶式盖,子母扣扣合。函体正面阴刻楷书铭文96字,背面浅浮雕两供养人像及双狮图案。

这同样是一个套函:石函内有大铜函,大铜函内有小铜函,小铜函内有琉璃瓶,琉璃瓶内,才是数十粒舍利子。

文物界将这次出土的舍利石函称作“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慧明是北周时期泾州宝宁寺的和尚,石函铭文说的是慧明为释迦牟尼造像的过程,纪年为北周天和二年,即公元567年。从铭文看,在慧明造佛像之前,宝宁寺已供养着佛舍利。造像完成后,才把造像过程刻记在了供养佛舍利的石函上,示意要将佛像与佛舍利一起供养,以期实现“合国黎庶俱登正觉”的宏愿。

但是,这次出土的文物中,只有舍利套函而未见佛像。

2005年3月19日,泾川县修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喷灌设施时,在出土宝宁寺舍利套函文物原址,出土了石雕佛像一尊。“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铭文中对于佛像的描写有两个词,一个是“莹芳殊丽”,一个是“与真踪无异”。这次出土的佛像为立式,高1.8米。当地著名文化学者张怀群先生的描述可谓“栩栩如生”:肉髻,螺发,宽额,大耳垂肩,下颌略瘦,鼻宽,目细,面部慈祥,褒衣博带,长裙下垂,右手上举,作施无畏印,左臂微曲,手握群带,腿部衣纹作弧形三道,显露腿部轮廓,有曹衣出水之感,赤足立于圆形莲台之上……专家称,从佛像特征看,面部没有北魏时期长方脸形特征,也没有唐代丰满圆润的感觉,可以判断为北魏以后、唐代以前的造像,其时约在北周早期。这尊佛像的出土,圆满地印证了“北周天和二年慧明造舍利石函”铭文上的记载,证明此次出土的舍利为佛祖舍利,也将古泾川的舍利供养史提前到了北周早期之前。

这是泾川县第二次出土舍利,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泾川历史上最早供养的舍利。遗憾的是,这次出土的文物虽然后来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平凉市博物馆珍藏,但外人多有不知,当地人亦少与外人道也。

2013年:2000多粒诸佛舍利“千年一现”

< 1 2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