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河西走廊黑水国遗址“见证”4000多年前中西方接触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3-11-07 21:59:5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黑水国遗址不仅留下了4000年前人类生产生活的翔实资料,还保存了2000年来人类社会在这里从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实物,包括汉唐古城、大型建筑遗址、古代寺院遗址、唐明时期完整的驿站建筑布局、明代壁画、明代耕地等。

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市境内的荒滩之上,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黑水国遗址,近年科考相继发现的小麦、绿松石、玛瑙、水晶、煤精、珍珠、蚌壳制品等遗物,证明这里至少在距今4000年前已与西方地区发生了频繁的接触。

中新社记者日前探访了这座瓦砾遍地、杂草丛生的古城。距离张掖市区约17公里的黑水国遗址,除了用土坯夯筑而成的一圈布满豁口的高大城墙外,城内找不到一座建筑遗迹,满目尽是散落于荒草丛中的古砖残片和碎石土块。

距离黑水国遗址不远处,是一处自2010年开始进行考古挖掘的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由甘肃省文物部门联合国内几家知名科研院所实施的这项工作,目前已出土1000多件文物标本,包含旧石器时期的生产工具和打制石器,大量彩陶片、玉、珍珠、玛瑙,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小麦种子、动物骨骼。

张掖市甘州区文物局办公室主任张炯认为四年来“最有价值”的发现便是是炭化的小麦和大麦,早期人类房屋遗址、以及铜冶炼遗址,这说明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中西文化的经济交流就比较频繁。

“我们知道,大麦是从西亚传过来的,而在此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炭化大麦和小麦,就说明黑水国遗址区域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而且文明程度比较高。”张炯告诉中新社记者,还有铜冶炼遗址再次证明早期铜冶炼技术的传播路线经过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地区,这个考古研究非常重大。

张炯说,这里还发现了早期人类房屋遗址,包括半地穴式的建筑和土坯建筑。最早的土坯式建筑是在中亚地区发现的,但在河西走廊是首次发现,这在全国都比较罕见。

经过四年科考发掘,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已动工发掘约1000多平方米。张炯称,据初步考证,目前这一遗址南北400米,东西900米范围内已发现好几个遗址点。下一步,将继续向四面拓展,“从而进一步研究这个聚落范围到底有多大,它的文明程度到底是什么样子”。

记者走访遗址周边发现,地处荒郊野外的这一考古遗址四周并无有效的保护隔离措施。“这里远离市区,只能频繁派人前来巡视,的确不便于管理。”张炯坦言,由于这是“国保单位”,选择何种保护措施,目前尚在探索研究中。

在张炯看来,“黑水国”的历史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三个周期性的变化。历史遗存状况表明,人类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三次依赖和废弃,导致曾经林郁葱葱、繁盛一时的“黑水国”最终彻底荒芜。

据了解,黑水国遗址不仅留下了4000年前人类生产生活的翔实资料,还保存了2000年来人类社会在这里从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实物,包括汉唐古城、大型建筑遗址、古代寺院遗址、唐明时期完整的驿站建筑布局、明代壁画、明代耕地等。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