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临洮发现光绪年间微型《四书》 火柴盒大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张晓东 时间/2013-11-20 17:27:1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笔者查阅有关史料,确认此书是目前我国已知古籍中版本较独特、字体较小的石印本,也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版,很隐秘地专供当时考生作弊的工具书,在古代实属禁书。目前,国内发现的这类作弊本有七、八种,其中较珍贵的一册是现藏于南京江南贡院的《五经全注》袖珍本

外观图

原书名

近日,笔者在开展文史资料征集过程中,发现了一套只有两个火柴盒大小、页面比身份证还要小的百余年传书《四书备旨增注详解》。

这套书配有用硬纸板和深蓝色粗布做成的保护匣,匣的正面左上角粘贴有红色纸条,上书简化的书名——“四书增注解”。匣内装有线装书两册,其边长仅为6.5厘米,宽4.5厘米,厚2厘米(一本厚0.9厘米,另一本厚1.1厘米)。两册书的封面疑为原主人用牛皮纸裱制,第一册的扉页正面印有书名《四书备旨增注详解》,一册内容是“论语”、“大学”、“中庸”,另一册是“孟子”、“乡党摘要”、“分月试帖”、“临文要诀”、“抬头字样”等。

据初步判定,该书为光绪年间的石印本,距今已有百年。全书纸张是很薄的宣纸,正文152页,全部为宋体字,最大的字不到两毫米见方,最小的只有1.2毫米见方,小小的一面纸上竟然印有近千字,而且字字都比较清晰,用肉眼就可以看清。所谓石印,是指用石版印刷。即先把原稿用特制的墨写在药纸上,再轧印在石版上,涂上桃胶,干后用水擦净,然后涂油墨印刷。

笔者注意到,该书籍里面均对《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书的每一句话都做了详细的注释。其中,引用典籍时字体较大,注释的字体相对较小。比如,书中转述“星辰之运也”,底下便有字体较小的注释“运见其,难察竟”。

据这套书的主人,临洮县退休干部王令璋先生说,这套书珍藏至今实属不易。王先生今年76岁,这套书是他爷爷传给他父亲的,后来父亲又传给了他。“文革”时家中所藏古书悉数被毁,但这套书因其很小被遗漏而幸免于难,并被封存至今。

笔者查阅有关史料,确认此书是目前我国已知古籍中版本较独特、字体较小的石印本,也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版,很隐秘地专供当时考生作弊的工具书,在古代实属禁书。目前,国内发现的这类作弊本有七、八种,其中较珍贵的一册是现藏于南京江南贡院的《五经全注》袖珍本,其长7.5厘米、宽5厘米,每页540字,共30页,全书1.6万字。临洮发现的《四书备旨增注详解》比南京江南贡院的“袖珍书”页面尺寸和文字都更小,页数多5倍,字数多达8倍,内容更丰富。

进一步的考证发现,这种微型本最早被古代人划分为“巾箱本”之列。所谓巾箱,是古代书生放头巾的小箱子。为便于随时随地读书,古代人常把随身携带的小书放在巾箱内,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能放置在巾箱内的小版本图书称做巾箱本。巾箱本最早出现于晋代,而巾箱本演变成作弊书,则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明、清时代,科举超越历朝历代,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考成为人们摆脱贫困、飞黄腾达的捷径。为此,书生们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以谋求科考及第。考试作弊自然而然成为少数应试者采用的手段之一,巾箱本当时就被考生藏在袖子里用于作弊。虽然清廷采取愈来愈严厉的手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作弊案采取严苛的处理,但这些人却未悬崖勒马,科场舞弊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由于处置严格,这类小版本的图书能够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见,具有历史研究的价值。

内装的书

三件套

正文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