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陇南礼县红色文化基地: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3-11-25 13:46:57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六军团放弃两当县城,准备向礼县横河镇(今红河乡)挺进。期间,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龙池湾将军梁与国民党王钧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60多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这是红二方面军在陇南经历的最激烈、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斗。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六军团放弃两当县城,准备向礼县横河镇(今红河乡)挺进。期间,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龙池湾将军梁与国民党王钧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60多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这是红二方面军在陇南经历的最激烈、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斗。

然而,战斗结束后,烈士们的骸骨却随便被掩埋。为了纪念这些在礼县龙池湾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先烈们,在礼县盐官镇石联村村民石钧的努力下,经过礼县各级部门的配合,支持,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逐步建成,并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基地。

英雄长眠龙池湾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贺龙、王震等同志带领下,为了执行党中央“牵制宝鸡、汉中之敌,以策应一、四方面军北上”的战略计划,趁着敌军在陕甘交界处设防相对薄弱的有利形势,向盘踞在徽、成、两、康一带之守敌发起进攻,有效打击敌人,并攻占了徽成、略阳、两当等地。但由于张国焘极“左”路线的干扰,加之敌强我弱,红二方面军陷入了国民党王钧、毛炳文部重围中。为了迅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遵照中央电示,红二方面军开始向渭水以北转移。

1936年10月4日,红二方面军六军团放弃两当县城,经高桥到李子园。10月7日凌晨,六军团准备向礼县横河镇(今红河乡)挺进。为了避免与敌遭遇,六军团放弃大路,沿崎岖山路行军,从平南镇出发,经天水张家峡、蒲家窑,于拂晓前渡过西汉水,横穿徐礼公路,从杜窑子一带上了龙池山。由于侦察失误,敌人王钧部的四十团已在龙池将军梁藏兵湾(三国古战场地谷)一带占据有利地形,与我六军团十六师先头部队遭遇。顷刻间,杀声四起,枪炮齐鸣,十六师官兵仓促上阵,与敌人展开了顽强激战。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傍晚,战场横跨约二十华里。战斗结束后,十六师政委晏福生身负重伤,一百六十多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军大部队突围后,当地群众把牺牲的红军烈士遗体收集在一处掩埋,有的三五人一个墓堆,有的十几人一个墓堆。

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龙池湾将军梁的战斗,是红军途经礼县期间经历的最大的一次战斗,也是红二方面军在陇南经历的最激烈、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斗。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70多年过去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了劳苦大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但这些在礼县龙池湾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先烈们,绝大部分都没有留下姓名和籍贯。凡参加过龙池湾战斗并突围成功的红军,只有少数将士姓名能调查清楚。

走访调查红色历史

土生土长在石家山的石钧,从小常听村庄老人讲述当年红军是如何在将军梁一带同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战斗的传奇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方面条件的好转,红军当年在家乡的一些战斗事迹一直铭记在石钧心里,挥之不去。他想在家乡给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们建一个陵园,给他们立碑建祠,让老一辈红军先烈的事迹永传下去,把龙池湾打造成教育下一代人的红色纪念地。

为了使这一愿望变成现实,他决定沿着当年红军在天水、陇南一带走过的地方,走访当地老人,探究那一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

1988年,石钧首先从天水的娘娘坝、稍子坡,礼县的罗家堡、龙池、石沟等30个村庄,共走访了38位老人。调查的第一手材料石钧全部详细地做了笔记。

龙池村的三位老人刘占军、刘育道、刘景山回忆起那一段历史,至今仍记忆犹新。现在已98岁高龄的刘育道老人,尽管年龄高寿,但对那一段历史仍清晰明了。他回忆道:“1936年,我20岁左右,我们亲眼看见了红军打仗的场景。当时国民党部队在山上,大约有一个连,而且占据了制高点和有利地形,红军向敌人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终因敌人火力强大,头上又有敌机轰炸扫射,红军伤亡很大。在危急关头,有一个红军领导指挥战士杀出了一条血路,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成功掩护大部队转移,顺利到达红河镇。后来才知道指挥那次战斗的是十六师政委晏福生。”

石联村的石月恒、石应福、石满堂、石作应等几位老人回忆:“那是民国25年,突围出去的红军大约百十人,沿我们村的山梁下来,顺湾大崖向北前进。这时敌机来了,他们有的藏在田埂下,有的藏在草丛里,有的战士无法隐蔽,就顶一拢农民晒在地里的谷子,反而被暴露了目标,遭到敌机扫射,牺牲的红军多达数十名。有部分红军藏在我村大路下面的窑洞里和水泉下,其中伤员六七人。我们给他们每天送水送饭。躲藏三天后,他们就往红河镇方向找大部队去了。”

以上内容是石钧许多年前调查笔记中记录的史料,这次调查完全是石钧自发而为。他在调查走访中,深深被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认为一个有良心的人,有责任、有义务为先烈们树碑立传,祭奠英烈,以教育后来之人。时间紧迫,不能等待,必须立即付诸行动。从此石钧便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的筹划和建设中。

筹建烈士陵园

1990年5月26日,石钧把在龙池湾建烈士陵园的想法与当时龙池村党支部书记陈康宁进行了交流探讨。陈康宁积极响应,并表示大力配合支持。当下二人达成共识,并积极行动起来,做好了陵园建设的土地征地换地等一系列准备工作。

1991年,石钧、陈康宁在时任礼县文化馆馆长的引见下,与时任礼县文物馆长就在龙池湾建红军烈士陵园一事进行了商谈,一致认为在龙池湾建红军烈士陵园很有必要,并向时任礼县政府副县长张明生汇报,征得县政府同意。

1992年,张明生又带领县民政局、文化局的负责人到龙池湾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将军梁为陵园建园选址,并成立了由发起人石钧任组长,陈康宁任副组长,杨世和、张义和、杨永贞为成员的五人陵园建设协调小组。

1993年2月初,在陵园建设协调小组和龙池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紧密配合下,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踊跃出工。历时四十余天,首先打通了从村庄到陵园的2000米公路。

万事开头难,在没有一分钱的情况下,石钧带头,和陈康宁、张义和、杨世和、杨永员每人各捐资400元,又号召爱心慈善人士捐款,共筹集捐资7300元,以解燃眉之急。

在送材料过程中,由于山高路陡,没有公路,石钧等人硬是人背马驮,费尽千辛万苦,才将各种建筑材料运送到工地。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请来善士、部分老人、民间艺人,精心筹备棺木、祭品等所用之物,然后组织劳力把所知道的田间地头的红军遗骨挖掘出来。

在挖掘一处三人遗骨合葬墓时,其中一人的左侧遗骨上还附有五发子弹。他们很震惊,不禁失声痛哭起来,现在这五发子弹还存放在县博物馆。他们把红军遗骨整合装殓入棺后,集中安葬于新建的烈士陵园。2月20日,红军烈士纪念碑建成完工,4月5日正式将碑竖起。次年12月,礼县人民政府(1994)188号文件通知,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被正式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礼葬忠骨祭英烈

烈士陵园建成后,县政府决定在清明节举行陵园竣工揭幕和祭奠烈士英灵仪式。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好,以石钧为主的陵园建设协调小组成员又全身心投入筹备活动中。

1995年4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祭奠活动如期举行。这一天,县有关单位及龙池、程山党支部、村委会,和盐官二中等周边14所学校的师生约三千多人,举行了隆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的揭幕仪式。一时间花圈荡动,彩旗招展。一百多名长眠地下六十余年的红军忠骨英灵,首次接受了祖国人民近距离的告慰和祭拜,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至此诞生。

截至2009年,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经历了两次较大的修缮和绿化工程。现在防护林和风景树交相辉映,陵园内外肃穆毓秀、生机盎然。

烈士陵园西侧有福圆古寺庙一座。福圆寺,古称祈福寺,始建于汉唐,位于龙池湾腹地。福圆寺历史上曾烧毁过三次,在万历二十四年八月重修时改为铁福寺。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部拆毁,古迹荡然无存。

从1994年开始至2009年,福圆寺共建四大院。各类建筑共占地面积1320平方米。寺前立有“红军战地纪念碑”和“福圆寺记事碑”各一座。

现在这里红墙绿瓦,绿树成荫,每年农历四月庙会期间,来祭奠革命英烈和观光旅游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礼县红色旅游和古文化游览的又一个胜地。

政协全委会上的提案

近年来,石钧到处宣传龙池湾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的影响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在政协全委会议期间,他提出了将龙池湾烈士陵园建设为红色旅游胜地的提案,此项建议得到县四大班子领导的重视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注,许多组织和团体都慕名来到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开展祭奠烈士、考察红色历史等活动。

2010年7月20日,礼县委宣传部负责人陪同甘肃九源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70人组成的宣传队伍,调查走访了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和福圆寺古庙。这个70人的宣传队,扛着党旗,穿着军衣、戴着红军帽,详细了解了红二方面军六军团在龙池湾一带的战斗历程,查看了一些红军躲藏过的遗址,并在福圆寺与陪同人员进行了合影留念。同时表示,力争要把龙池湾烈士陵园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基地。

目前,在各级领导和组织的重视下,礼县龙池湾红军烈士陵园改建扩建项目已通过省上正式审批,并列入了全县“3341”重点项目工程计划中。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