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坪庄乡韩则岭拱北因保存有一部国内最早之一的牛皮《古兰经》而名声大作。这是一本14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先贤哈穆则从撒马尔罕到东乡传教时带来的千年《古兰经》,成书年代上限为公元9世纪,下限为公元11世纪,系国家一级文物。
11月25日,为了保护这部千年《古兰经》,东乡县投资1900多万元,在韩则岭村修建的占地面积25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古兰经》珍藏馆正式对外开放,使韩则岭村再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该馆的落成,是该县把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硬任务”来抓的又一具体举措。
“我当了20多年的教长,也翻阅过很多版本的《古兰经》,像这本14世纪的牛皮《古兰经》我还是头一次见。”“没有想到,在这个珍藏馆里搜集了这么多的《古兰经》,看了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古兰经》,让我真正了解了东乡先民迁徙以及伊斯兰教在东乡的历史。”11月26日,记者来到坪庄乡韩则岭《古兰经》珍藏馆时,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人们纷纷围在《古兰经》展区,你一言我一语,发表着自己的感想。
该珍藏馆紧紧围绕千年《古兰经》为主题展开,展出历史实物300多件,采用图文并茂、声影融合的形式,多层次、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解读了东乡族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县域风情。序厅、宗教历史展区,展示了东乡先民迁徙、伊斯兰教在东乡的发展延续;古兰经书展区,展出了现藏于东乡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版本的《古兰经》100多本;文化展区,集中反映了东乡族的生产生活及风俗礼仪,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东乡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珍藏馆的建立,对进一步加强东乡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促进东乡县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及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东乡县围绕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这一永恒主题,按照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布局,以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结合县情实际,全力组织实施好民族贫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文物保护方面,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全县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的对野外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督查,并签订了县、乡、村“三级”文物责任书,按时足额发放野外文物保护员的工资,及时排除了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了野外文物保护点的安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方面,建立健全了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制订了《东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财政局、文化局、民委、宗教局、广电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常工作;由文化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旅游局、建设局、宗教局7个部门,负责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有关政策,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问题和困难;设立东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和专业咨询及申报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东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在全县24个乡镇分别落实了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负责人,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确保了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全面开展。
2006年,该县的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和东乡族擀毡工艺项目经申报,列入了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东乡族擀毡技艺、东乡族钉匠技艺、东乡族民间故事传唱《火者阿古》4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临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东乡族擀毡技艺、《米拉尕黑》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乡族钉匠工艺项目列入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尤其是在东乡县城灾后重建过程中,该县将民族文化成果和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着力体现东乡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民俗独特、别具一格的特点,挖掘东乡民族深厚宏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成立了民族文化研究领导小组,制订《东乡县民族文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抽调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展工作,集中对东乡民族文化进行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再研究、再挖掘、再整理。同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综合运用,在县民族博物馆室内布展、县城雕塑景观制作、东乡形象宣传片、歌舞剧统筹编排等方面彰显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打造“东乡故里,陇上明珠”新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