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流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张掖邵家班子秦腔杖头木偶戏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李莺 任积泉 时间/2013-12-06 15:57:1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十月二十日,张掖西关秦声茶社迎来了开业几个月来最热闹的时候。阳光灿烂的午后,不到一点半,茶社就已座无虚席,连过道、门口都站满了观众,被慕名而来的观众围了个水泄不通。还有各种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朋友。

 

十月二十日,张掖西关秦声茶社迎来了开业几个月来最热闹的时候。阳光灿烂的午后,不到一点半,茶社就已座无虚席,连过道、门口都站满了观众,被慕名而来的观众围了个水泄不通。还有各种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朋友。外面的小朋友趴在窗户上往里瞅。泡一大杯三炮台,四块大洋,还有免费瓜子奉上。今儿个?有啥好事呢?

原来,今天在茶社里要上演一出难得的好戏——张掖邵家班子秦腔杖头木偶戏。

杖头木偶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流传,古代称“杖头傀儡”,又称“举偶”。中国西北部的“耍杆子”、西南部四川的“木脑壳戏”、南部广东的“托戏”都属杖头木偶。

谁来演呢?对了,就是张掖著名的邵家班子。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上寨村的邵家木偶戏班,是河西地区仅存的一支秦腔杖头木偶戏班。在20世纪50-80年代经常活跃于城乡之间,是张掖本土比较受欢迎的民俗娱乐活动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消费多元化与信息化,传统的杖头木偶戏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演一场少一场了。

快看,演出开始了。小鼓一敲,二胡开拉,各式乐器你方唱罢我登场,待前奏告一段落,邵学信、邵学玉二位老人手举一米多高的木偶出场了!今天上演的是《出棠邑》本戏之一场,名曰《伍员逃国》,讲述的是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逃国的故事。

只见邵学玉老人手举身着黑色戏服的伍子胥,在台上尽情演绎,或进步疾走,或踌躇徘徊,或踢腿眨眼,或用手中马鞭撩起胡须做沉思状。后有追兵扮相的木偶三人,身着红、绿、花不同戏服,紧随其后。

半掩的幕布后,有原七一剧团的元老级人物侯武郎为此戏配唱。虽然我听不大懂戏中的唱词,却被几位老人对此种艺术形式的热爱所深深感染。他们手举木偶,神采奕奕,红光满面,我分明看见了他们生命的光彩。或许这些普普通通的乡民老人,在这些“娃娃”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光,只有在台上,他们是纯粹的,年轻的,也是不朽的。

据《张掖市志》等相关资料记载,张掖杖头木偶戏是明初由于朱元璋大规模移民从秦晋一带传入的。至清代中期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张掖较为著名的木偶戏班有三个:一是于道光初年的双盛班 (即邵家木偶戏班),已有九代传人;二是杨杰于道光年间创立的皮影班( 义和班), 到杨德望时,于宣统三年 ( 1911)增添木偶,改名为义和班;三是由魏学富、魏学剑兄弟俩在光绪三十四年 ( 1906)建的全盛班这三个戏班都是主要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班主管理的家传世袭制。戏班成员大多数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木偶戏班多是在农家婚丧嫁娶、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应村寨邀请而前往助兴的。演出场地一般不受限制,在场院、宅院、草坪上临时搭台都可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戏改”,对民间戏班进行改造,合并成国办和半国办性质的剧团。1952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双盛班(即邵家班)为主,合并全盛、义和,成立了“张掖县前进木偶剧团”,班主为邵家第八代传承人邵延年。剧团成立后,即组织木偶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进行拜师授徒,培养木偶新人等活动。1957年,张掖县前进木偶剧团参加了甘肃省木偶、皮影调演,其中的《拿潘洪》、《黄鹤楼》获一等奖,《取都城》获二等奖,剧团集体荣获二等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进木偶剧团发展受挫,1964年被迫解散。后几经努力,前进木偶剧团终于在1978年得以再次复演,但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剧团最终解散,又以个体形式生存于乡间村落。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文化娱乐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木偶戏的观众急剧减少,演艺市场萎缩,知名度下降,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而年轻一辈知道邵家班子木偶戏的人也为数不多,张掖邵家班子木偶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生存困境。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伍员逃国》演完了,老人们沉默了,恢复了台下的朴实、寡言。在收拾道具的途中,我分明看到邵学信老人眼角的泪痕。他说,现在没啥机会演戏了,演一场,少一场了¨¨¨然后他慢慢地蹲下,开始整理道具,轻拿轻放,仿佛自己的“娃娃”一般¨¨¨

走出茶社,看到一抹夕阳照亮了门口的戏讯招牌,红红的颜色带着些许悲凉,不知道多年后,年轻一辈的人们还能不能听到看到张掖这生动的木偶戏,这流逝在岁月里的民间艺术瑰宝。

后记:

邵家杖头木偶戏班已有200年的历史,虽然历经沧桑,但由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木偶戏得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2008年,甘肃省将张掖党寨镇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政府部门采取积极保护措施,组织邵家木偶戏班在重大节庆日和乡镇集会上进行演出,本土文化学者也一直紧密关注此项技艺的传承保护现状。

目前,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正在张掖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张掖市文化馆、甘州区文化馆的积极努力下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关部门的积极引领下、甘州区文化馆2013年开始实施对省级濒危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的保护传承,邀请省级传承人邵学信老人于每周二、四上午到甘州区文化馆提供的学习场地进行技艺传授,以期为全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张掖市文化大市建设、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有所贡献。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