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盛世重光——揭秘甘肃泾川大云寺佛祖舍利千古之谜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常舒清 时间/2013-12-13 10:57:0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一个地方49年间三次发现佛舍利,第三次发现佛骨、诸佛即所有佛舍利二千余粒,又恰恰在距安奉整整一千年之际,又在满一千年之日安奉,举世无二。这一事实,已把泾川造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三次发现佛舍利、唯一发现佛祖和诸佛舍利最多又是唯一千年一现诸佛舍利并佛骨的原地,泾川必然成为全世界佛教徒和众生朝圣佛舍利的圣地。

大云寺遗址新出土的彩绘佛造像

泾州故城出土的隋代李阿昌造像碑

大云寺遗址新出土的经幢

大云寺遗址新出土的佛龛

一个地方49年间三次发现佛舍利,第三次发现佛骨、诸佛即所有佛舍利二千余粒,又恰恰在距安奉整整一千年之际,又在满一千年之日安奉,举世无二。这一事实,已把泾川造就成了全世界唯一三次发现佛舍利、唯一发现佛祖和诸佛舍利最多又是唯一千年一现诸佛舍利并佛骨的原地,泾川必然成为全世界佛教徒和众生朝圣佛舍利的圣地。

泾川三次发现佛舍利,发现的舍利是否是佛祖舍利?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佛舍利安奉在泾川?泾川三次发现佛舍利有何世界意义?近日,记者走进圣地泾川,揭秘佛祖舍利千古之谜。

1964年,村民劳动时意外发现第一批佛舍利

史料记载,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分佛祖舍利给全国30个州并诏令修建舍利塔供奉,在泾州敕建了大兴国寺及舍利塔、地宫,用石函供奉14枚佛祖骨舍利。公元690年,大周皇帝武则天敕令各州建大云寺珍藏《大云经》,泾州改建大兴国寺为大云寺,遂制铜匣、金棺、银椁及琉璃瓶供奉佛祖舍利,在石函四周刻题铭文记载此事。

1964年10月,正逢秋收秋播的时节,泾川县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庄生产队组织社员在泾河川里集体劳动。社员乔世荣在铲草堆时,铲出了一个洞口,并发现里面有东西,就报告给生产队长乔万春。乔万春立即派人去泾川县文化馆(博物馆)报告。张怀玉馆长得到信息后,立即向泾川县相关部门汇报,并派文物专干张映文、章岚等人亲临现场进行详细勘查。

据当地农民讲,这地方旧名叫官背后,东面是古泾州城州署和隍庙遗址,西南部叫营里,东南部叫仓里。这里自古是一个杂草乱石堆起的墓堆(塔基),耕地时很不方便,所以年年叫人把面积很大的墓堆往一起铲,墓堆逐年变高变小。当时铲草堆时意外发现这个洞口,挪开洞口石门看到里面是一个石砖铺成的地宫,中间放一个斗大的石盒(石函),重约40公斤左右,洞壁有少量的壁画。洞内冷如冰窖,由于社员乔碎成个子太大,因此由社员乔世荣爬了进去,石盒子冰冷彻骨,乔世荣抱上直不起腰,乔碎成说:“你把石盒子抱紧,我把你拉出来。”乔碎成运足气力,抓住乔世荣的双脚,连人带盒子一同拉出了地宫。

据乔碎成说,实际上地宫离地面不足1米,多少年了,"东方红"拖拉机耕地,每次耕到墓堆跟前,总有犁铧刮出刺耳的声音,但谁也没在意,这次才知道是刮得地宫口的石板发出的声音。乔世荣、乔碎成和一起劳动的社员们把石盒抬出地面。随后,赶来现场的文物专干将石盒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启开,首先揭开油青石制作的石函,再取出铜棺,铜棺用银锁子锁着,在铜棺下取出钥匙,开启银锁,打开铜棺,又取出银椁,在银椁中又取出金棺,棺内放有7枚金钗,还有药葫芦形舍利瓶,里面装有灰色骨舍利。

郭沫若将大云寺佛祖舍利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省城闻讯泾川出土了金银棺,一位干部专门来泾川检查,一看吓了一跳,这是稀世罕见的佛祖舍利和金银棺。不久省上通知将金银棺上调兰州保护,泾川县便派公安人员护送宝物,乘坐长途班车送往省博物馆。张怀玉馆长是送宝人之一,他说,当时走兰州得两天,晚上在定西要住一夜,第二天才到兰州。有些宝物当时未送,张怀玉馆长和工作人员随后又去兰州送宝。当郭沫若知道这一重大发现后说:“舍利石函,贵在石函。”于是石函也送到了省上。舍利石函在我国云南、贵州等地也有发现,但都不完整。目前全国只有泾川发现的最完整,所以十分珍贵,价值连城。

当时的出土报告中这样记录:地宫有门,门拱是石质半圆形的,正面线刻祥云围绕宝器……地宫内存放有一具半米见方的石函,函盖是复斗形,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颗”16字。函身四周均刻有铭文。函内盛有4寸见方的铜匣,样子很像石函,匣上有锁,钥匙由一条细金练系在匣上,尚可开启。铜匣内是一具长方体银椁,比匣略小,盖为瓦形,周围还有一周低矮的小栏杆,椁身两侧各有一对并列的小环。匣、椁的表面都是细工雕刻的素文缠身忍冬花,银椁内才是金棺。金棺的样子与银椁相同,比椁稍小,周身是金页贴成的莲花图案,花中镶有各色宝石,正中与侧面均嵌有较大的白色珍珠。金棺内盛一很小的球形细颈琉璃瓶,内含豆大的白色晶体14粒,即“舍利子”。

1971年9月19日,79岁高龄的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首相宾努亲王来兰州参观。在甘肃省博物馆里看到这一宝物的郭沫若非常激动,他一一鉴定了泾川金银棺、佛舍利等珍宝,并将大云寺出土的佛祖舍利和金棺银椁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稀世珍宝尘封40年后被揭开神秘面纱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录称,泾州大云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银椁,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引入佛教,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佛舍利由印度安放在塔上部改为安放在中国式地宫,开创了佛舍利葬制中国化的先河,在佛教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魏海峰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大云寺佛祖舍利和五重套函在1964年发现之初,便被尘封于甘肃省博物馆,虽然考古界密切关怀,学术著述中不乏收录,而在社会层面上知情甚少。2004年10月20日,《甘肃日报》登载了长篇通讯《拂去岁月的尘封》,才揭开这一稀世珍宝的神秘面纱。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历史频道、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相继播出《国宝故事·甘肃泾川大云寺舍利》和《大云寺佛舍利套函》长篇专题,《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华佛教信息网等国内120多家媒体先后作了专题报道,大云寺佛教文化在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引起轰动。为顺应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呼吁,促进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泾川县在古泾州大云寺原址修建泾川大云寺博物馆。

隋代大兴国寺、大周(唐)大云寺佛祖舍利是泾川第一批已出土的舍利文物,因为隋文帝、武则天两朝皇帝的供养和舍利瘗埋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以及国学大师郭沫若亲自将舍利套函鉴定为国宝级文物,从而成为泾川舍利文化的核心资源。

< 1 23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