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哥”人人头戴青面獠牙插有锦鸡翎的木雕彩绘山神面具,反穿羊皮袄,背负一串铜铃,足蹬牛皮靴,左手持宝剑,右手握有牛尾刷制作的拂尘,形象凶猛恐怖,舞步遒劲粗犷
池哥昼挨家挨户跳完后,在村寨的大场上,全村寨人又集体跳,庆祝美好幸福生活
白马藏族男女老少与慕名而来的各地客人手拉手载歌载舞
池哥昼跳到精彩处逗得群众捧腹大笑
诙谐打趣的“猴儿”
池哥昼跳到精彩处逗得在场群众捧腹大笑
菩萨“池姆”,头戴雕绘菩萨面具,慈眉善目,端庄秀丽
夜晚,全村寨人手拉手唱起民族歌
文县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后裔,他们就是古文献中常常提到的“白马氐”,汉代以后史书上称为氐族。古代氐族支系繁多,“白马氐”是其中最大的一支。氐族发展壮大始自东汉、西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陕、甘、川交界地带。氐族人以骁勇善战著称,曾建立“前秦”、“大凉”等政权。生活在陇南市的“白马氐”,先后在陇南境内建立了“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地方政权,前后延续了385年。随着历史上的战乱和民族迁徙,有一少部分先后迁徙到四川平武县境内的洋洞河流域。
上世纪50年代初,在我国政府进行民族调查时,由于白马人聚居区和藏族聚居区在地缘上有一定关系,就把他们划归了藏族,并一直沿袭下来。其实,白马人无论从语言、服饰,还是民俗风情和宗教礼仪,都和藏族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区别于传统藏族,他们又自称为“白马藏族”或“白马人”。
“喝一碗甜蜜的酒,酒香不醉人,唱一曲动听的歌,歌好一片情……”2月14日,文县铁楼乡的高山上,村村寨寨点起鞭炮,敲起锣鼓,斟上美酒,跳起欢快的“池哥昼”,庆祝美好生活。
当天是农历正月十五,一大早,从广东赶回家乡文县铁楼乡入贡山村的班杰玛就和姐妹们穿上白马藏族传统服装,迎接传统佳节的到来,这是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群众最隆重的节日。俗话说“小年大十五”,不管多远的路,这天,藏家儿女都要赶回来,看一看自己父母脸上的笑容,尝一尝自家酿制的咂杆酒,跳一跳火圈舞,唱一唱祝福歌。
在铁楼乡入贡山村、案板地村、草和坝村,身着艳丽民族服饰、头戴插有白羽毛民族帽的白马藏族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村口摆上五色粮食,点起香烛,焚烧松枝,捧起自酿美酒,敬祀天地先祖,四方神灵,祷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户族平安。
最吸引人的是白马傩舞“池哥昼”,身着红色袈裟的山神,脸上涂抹成黑色的“猴儿”,带着面具的“池哥”、“池姆”,挥动手中的牛尾刷,伴随着锣鼓舞动起来,舞姿古朴、遒劲、粗犷,极具节奏。“猴儿”在其中穿插跳跃,诙谐打趣,逗得在场群众捧腹大笑。池哥昼挨家挨户跳,驱赶晦气,祈求平安幸福,最后在村寨的大场上全村寨人集体跳。
池哥昼主要流传在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的12个村寨和石鸡坝、天池等地。白马池哥昼是白马人在对祖先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下来的民族舞蹈和传统祭祀活动。池哥昼既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又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郁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白马傩舞“池哥昼”已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每年春节,对白马人来说都是一次盛会,亦是一次精神的归宿,欢乐遍布着整个村庄,锣鼓声、鞭炮声响彻山谷。
不同的村寨池哥昼开始时间不同,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不同时间开始,一般持续三天,每天清晨起舞,直至深夜,全村寨人和各地慕名而来的客人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火圈舞,唱起高亢的民族歌——
醉人的酒啊,今夜不醉……
熊熊的火啊,今夜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