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杖头木偶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2-23 11:23: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杖头木偶古称“托偶”或者“托戏”,是由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者是面棒,眼睛和嘴巴可以随意闭合张开,眼珠能转动,头颈上下左右转动,另两根棒子操纵木偶人的双手。杖头木偶是张掖民间至今还保留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杖头木偶古称“托偶”或者“托戏”,是由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者是面棒,眼睛和嘴巴可以随意闭合张开,眼珠能转动,头颈上下左右转动,另两根棒子操纵木偶人的双手。杖头木偶是张掖民间至今还保留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既保持和发扬了民间朴实热情洋溢的风格,又突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据说,明代张掖已有木偶戏活动在城乡之间。到了清代,木偶戏班遍及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不少庆典、庙会、祝寿、开业等民俗活动常常邀请木偶戏班前往演出助兴。

张掖木偶戏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张掖境内的木偶戏班保持有两个,都为邵家班子。那时的演员和演出都是业余的、自娱性、义演性的,农忙时经营庄稼,农闲时排练演戏,被当地民众称为“粮草班子”。他们走乡串镇,行装轻便,庄头、院落、寺庙、堂馆等地皆可搭台演出,群众非常喜欢看。地区乡镇及农村,每逢节庆或庙会期间,大都演出木偶戏。在演出中,帷幕在富有地方色彩的敲打乐中徐徐拉开,表演的演员一人拿着一个木偶,按照剧情登台表演,以偶为主,真正达到耍尽偶味,情趣盎然,人偶合一,协调自然,变化多姿。

1952年2月,张掖市前进木偶剧团成立。剧团在本县和邻县的城乡巡回演出,张掖县城的土主庙戏台是他们的固定演出场所和根据地。1957年前进木偶剧团参加全省业余文艺汇演获奖,此后便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张掖城乡,建舞台、设戏园,发挥了木偶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张掖地区的文艺生活增添了光彩。

张掖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戏班在木偶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借鉴了民间神像、古代彩塑、石窟造像等造型和技法,也吸收了其它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木偶人的头部以木头雕刻,外面再以皮革层层包裹,摸起来非常有弹性,而后彩绘成生、净、丑、旦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变为不同的角色。

邵家戏班的木偶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木偶的眼睛可睁可闭,眼珠可以转动,嘴巴也能表现张合的动态。表演者在具体表演的当中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操作,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表情。眼睛的按钮设在主杆的末端,用拇指操作即可。嘴巴的机关设在一根绳子上,套在食指上面,需要的时候动动食指即可,并不防碍其它的操作。

邵家班子的木偶中有许多细部,它们依赖精细的传统工艺而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头盔帽甲,用金银线、玻璃珠、绒缨等材料制作,蟒袍用金丝银丝捻成的线缝制而成,而绣片则运用潮绣钉金垫高技法绣成,五彩斑斓,又具立体感。人物脸谱,也从旧时的生、旦、丑、净等行旦的36个通用脸谱扩大发展到百以上较有个性类型的脸谱,当代更有依据剧情而作的完全个性的脸谱造型。例如西游记中的各个人物,还有怀中抱的幼儿及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些都要依靠工艺部门能工巧匠来制作,而邵家班子的部分木偶却是由他们自己制作的。尤其是木偶的面部脱色以后艺人们就自己进行彩绘。解放前曾有专门制作木偶的作坊和一些销售木偶的店号,而在当代,则多为工艺生产厂社制作和销售,但像邵家班子这样独特的木偶则实属少见。

在表演技巧上,木偶戏的操作线有几根,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偶人右臂。如果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娴熟的技巧方能胜任。

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作,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动态。木偶有三种不同造型的手,一种是伸张状的手,这种手能表现例如捋胡子,带帽子的动作。一种是握拳状的手,这种手中间有一个孔,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兵器套在其中,能把兵器耍的虎虎生威,兵器都是原样缩小的,样样俱全。最妙的是第三种手,手的各个关节在一根绳子的牵引之下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拿书、写字、斟酒、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各种动作。

木偶平底没腿,但是如果需要表演腿部的动作,例如骑马的时候,就将另外制作的双腿由演员配合操作表演跨腿的动作,称之为“配腿”或者是“配脚”。

木偶戏在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老动作方法。木偶戏的唱腔以西秦腔为基础。秦腔原本是流传于关中地带及西北大部分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据说我国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来到张掖居住后,它吸收了张掖民间歌舞创立了西秦腔。

张掖杖头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民间传奇神话故事,现在流传的传统剧目有包公系列、杨家将系列、三国系列,所演的人物忠奸善恶分明。木偶在艺人的操纵下可以表现喷烟喷火,杀头,开扇,搬物等高难度动作。木偶艺人集唱、念、做、打、奏乐的技艺于一身,体现了公众艺术的特色。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