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剪纸艺人叶长友剪出“美丽甘肃”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南光辉 马琼晖 时间/2014-03-28 21:33:2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剪纸艺术一直以其独有艺术魅力屹立于历史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这种古老的艺术并没有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大潮中被淹没,相反,在现代艺术的殿堂中,它像一盏明灯一样正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叶长友剪纸“美丽甘肃”系列  南光辉摄

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剪纸艺术一直以其独有艺术魅力屹立于历史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这种古老的艺术并没有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大潮中被淹没,相反,在现代艺术的殿堂中,它像一盏明灯一样正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而来自兰州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叶长友无疑是剪纸艺术这盏明灯的最好守护者之一。

叶长友及其工作室  南光辉摄

出身艺术世家

记者于27日对叶长友先生的采访中得知,叶长友并非土生土长的兰州人,今年六十有余的他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艺术世家,在扬州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叶长友,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起自己为何走上了剪纸艺术的道路,叶长友告诉记者,小时候,他便对剪纸艺术兴趣甚笃,但是真正促使他将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当做终身事业、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的人是他的父亲——扬州著名的剪纸艺人叶坤岗先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不断研习之下,叶长友很快掌握了铰、刻两种基本的剪纸技巧,这为其以后的剪纸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贵在传承、创新

从小时候受父亲熏陶从事剪纸艺术至今,叶长友的剪纸艺术创作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在长期的剪纸艺术创作中,对于剪纸这项民间艺术,他渐渐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在他的眼里,剪纸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品,它是有相当的生命力的。他说,传统的剪纸艺术缺乏创作思路,手法简单粗糙,颜色、造型单一,题材也仅仅限于花鸟鱼虫等简单事物,如果不对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创新,那这项艺术将会裹足不前,迟早会被淘汰掉。

抱着这样的信念,叶长友对于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了创新,渴望在题材造型上都能对传统的剪纸艺术有新的突破,而正是他长期生活的这片土地,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兰州水车、甘肃彩陶、敦煌飞天、敦煌舞伎、马踏飞燕等甘肃独特的文化景观为叶长友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叶长友的剪刀之下,这些代表着甘肃文化的文化遗产经过二次创作,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叶长友创作出的最出名的甘肃文化作品莫过于《兰州古八景》,据悉,该作品已被收录在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剪纸传习所”里。作品创作历时半年,以何海楼国画《兰州八景》为依据,真实再现了兰州古八景——“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刹晨钟”、“虹桥春涨”和“莲池月夜”。叶长友的剪纸作品,早已超越了传统剪纸民间技艺的性质,而向真正的艺术品迈进。

叶长友剪纸“甘肃彩陶”系列  南光辉摄

独创叶氏剪纸  迎合市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叶长友不仅在题材和造型上力求对传统的剪纸艺术进行突破,还在剪纸的技艺上进行了创新,独创了“叶长友点染套色剪纸品种”。

提起“叶长友点染套色剪纸品种”,叶长友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他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是他利用下乡的机会深入到甘肃农村,拜访了几百名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搜集了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作品后,结合自家的祖传剪纸绝技,苦心钻研创出的。

叶长友介绍说,点染套色剪纸作品,是用以蚕丝为主要原料的毛边宣纸,用大红、大绿、大黄、纯兰、黑、紫、白(空白镂空)七色,以品色点染。与普通剪纸不同的是,这种剪纸作品看上去闪闪发光,摸上去有毛绒绒之感。

由于保护不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等诸多因素,我国的很多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没落。在市场经济之下,剪纸艺术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让剪纸艺术继续发展下去,成为了我国的民间剪纸艺人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

叶长友告诉记者,传统民间艺术生存的动力来自于它与时代的契合度,艺术家们需要考虑市场,考虑时代的需要,考虑消费者的喜好,这样才能让剪纸艺术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叶长友剪纸“敦煌舞伎”系列  南光辉摄

叶长友剪纸《红楼梦》中“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南光辉摄

叶长友之“多层套色”剪纸  南光辉摄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