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平凉华亭石拱寺:深藏在关山汧水间的北魏石窟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刘小雷 时间/2014-05-10 12:30:58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虽然饱经兵燹之灾,但这些佛像仍然熠熠地闪着光。有的静坐安详,有的目光澄澈,有的衣袂飘飘,有的微笑似莲……2013年5月3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华亭县上关石拱寺石窟终于列入“国宝”名录。

华亭出土的北魏时期精美石造像1

华亭出土的北魏时期精美石造像

烟火与岁月留下的痕迹

造型生动的佛像

石拱寺外景

虽然饱经兵燹之灾,但这些佛像仍然熠熠地闪着光。有的静坐安详,有的目光澄澈,有的衣袂飘飘,有的微笑似莲……2013年5月3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华亭县上关石拱寺石窟终于列入“国宝”名录。

石崖上,有几处佛窟像一串葡萄点缀其上

走进华亭县博物馆的展室,工作人员按启了灯的开关,所有的展品瞬间被温暖的灯光映亮,在眼前熠熠生辉,除了诸多精美的瓷器馆藏之外,记者还看到一些佛教造像庄严的面容和轮廓。陪同我们采访的县委外宣办副主任何义文说,深藏于陇山汧水间的北魏名窟石拱寺就在华亭,明天我们可以去一探究竟。

第二天,一个云淡风轻的早晨,记者从华亭县城出发沿东南方向前往23公里处的上关乡,石拱寺就在该乡的半川村。

又一次在关山(即陇山)之上沿着盘山公路迤逦而行。与庄浪与华亭之间的关山隧道所见的“陇头林密,流水其内。陇水到地,陇木到天。”林区景象不同的是,这段山路显得无比从容惬意。下得山来,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乡村风光,属于汧水支流的上关河冲击而成的广阔的田野,远处轻烟曼笼,近处绿柳成行,让人想到韦庄笔下“汧水悠悠去似絣,远山如画翠眉横”的诗句。

整体说来,上关乡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800多米,气候高寒阴湿,河流密布,上关河向南流入陕西陇县境内。汧水,是渭河的支流,今名千河,在历史上也不是籍籍无名,东汉郑玄《毛诗·秦谱》就说过秦人的先祖非子就曾养马于汧渭之间。

邻近半川村,一座不是很高的黄砂石崖长百米左右,从西北向东南伸延,在山坡的乱木之上。石崖的核心区域的石壁却像是一面黑色的雕漆屏风突起在我们眼前。何义文说,石拱寺到了。

从远处看,石壁上的那层浓厚的黑色似乎是墨汁直接从山石的肌理里渗了出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柴门犬吠,留守的文物所工作人员便迎了出来。

进了文管所的大门,走了不到五十米,就径自来到石拱寺石窟前,石崖上,有几处佛窟像一串连葡萄点缀其上。

记者曾去过临近华亭的泾川县的佛教石窟,那里的石窟在公路沿线绵延百里,规模宏大得让人吃惊,再远一点的如天水麦积山的石窟,站在傍危崖飞架的栈桥上有如欣赏“仙山琼阁”,而石拱寺所在的石崖高不到10米,石窟所开凿的面积也就是几间农舍的大小,这难道就是荣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给人的第一观感吗?

像是在一条暗河上看到朵朵袅婷的白莲绽放

铁锁应声而开,天光一下子涌进黑黝黝的石窟里,一切的猜测和怀疑便不复存在。像是在一条暗河上看到朵朵袅婷的白莲绽放,在专业人士的解读下,即使是几张残存的书页或是几个跳动的音符,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圣洁与美。

据专家考证,石拱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距今已经1600多年。由于石窟及雕像的基本材质是黄砂岩,结构松散易碎,加之长期自然风化和一些人为破坏,石拱寺现仅存14个窟龛和249余身造像。窟龛格式多样,有拱形、尖拱形、覆斗形以及马蹄形。窟龛内造像内容丰富,分圆雕和浮雕两种,造像以佛、菩萨、弟子、飞天、力士、供养人等为主。

在现存的14个窟龛中,最大的洞窟是第2、6号窟,两窟直径大约10米,规模相当宏伟,窟内均造三佛及胁侍菩萨,前壁门两侧雕天王。第6窟高8米,佛高6米,但佛像已经被毁,只能看见石壁上残存的遗迹,唯有窟壁门侧浮雕供养人56身尚存,均着袍服,是北魏改胡服以后供养人的形象,这也是确定石窟开凿时间的重要佐证。7号窟高、宽、深各2.5米,前壁凿一明窗,北壁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东壁无造像,两壁雕释迦多宝佛,前壁明窗上部雕一佛二菩萨及供养比丘,右侧雕一佛像,左侧雕一佛二菩萨。窟顶凿一圆洞和9号窟相通。9号窟高1.9米,宽2.3米,深1.9米,北壁雕释迦多宝佛及二菩萨二弟子,东西两壁各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西壁龛下部浮雕听法弟子3身,高0.36米,前壁明窗两侧各浮雕一菩萨。

最耐人寻味的是,2号石窟里东侧又凿进一通道连接6号窟,通道高约两米,宽窄仅容一人通过,接着又在6号窟东侧凿一通道连接7号窟,在7号窟的顶部搭一木梯上去又见一小窟,有小窗与外面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2、6、7、8四窟相连的特殊结构。如果从石窟的外面看,8号窟只有窗户没有门户,非常隐秘,类似旧时农村用来存放粮食、衣物等的柜子,难怪当地群众把这里叫石柜山寺。这种葡萄式联体窟在全国石窟艺术中比较罕见,构思之巧妙、匠心之独运,令人叹服。

从沉积在雕像表层厚厚香火熏积的烟垢上,那些深藏在砂石中的历史信息又似乎悄然复活,挟带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魅力,破空而来,动人心魄。

从雕凿艺术方面看,11号窟雕像最为精美,保存最为完整,它位于整个窟雕的中心部位,顶部有四组8尊飞天,形象飘逸生动、衣带翻飞,似仙女从天而降,南壁供养人造像精美,栩栩如生。特别是7、8两窟雕有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雕像与佛传故事,造型更为优美动人。只见释迦牟尼蔼然端坐,表情生动、神采俊朗,端严中似含微笑,似乎正在演说佛法的精妙,阿难、迦叶两位侍者持手而立,神态恭敬,似乎在默然体味着佛陀的大智慧。

小小的上关乡却有着三足鼎立的人文资源

北魏建国于公元386年,灭亡于公元534年,统治维持了171年,疆域也保持了大致稳定。社会格局的相对稳定,执政者的提倡、保护,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推动了佛教从生根发芽向壮大繁盛的跨越。当时,从帝王将相到庶民百姓都把雕凿石窟、石造像作为公德事业发扬光大,民众也通过雕凿石窟、石佛、石造像、制造像砖等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门和顺、子孙兴旺,这种轰轰烈烈的造佛运动从那个时候开始,到隋唐时期达到极致,大约到中晚唐时期才逐渐平稳。

由于古代交通的重要性,陇山东西在北朝时也成为佛教兴盛之地。华亭南川曾发现北魏至北周佛教石刻造像23件,向东的泾河流域更是石窟开凿的重要地域,分布着王母宫、南石窟、罗汉洞、丈八寺等北魏开凿的石窟群,与华亭属同一流域的崇信县也出土了一些北魏的佛教石刻造像,陇山西面庄浪县境内的陇山群山中有云崖寺石窟群、陈家洞石窟等北魏至北周开凿的石窟寺。石拱寺石窟正位于这一石窟开凿的区域内,表明这一地域佛教的兴盛状况。

上关乡的地名,我猜测是它坐落在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是不是在古时候这里曾有过中原王朝设置的关隘呢?何义文说,和你猜的差不多,上关历史悠久,是古上三乡关的简称,明代曾因地势险要设巡检司。如果再往前追溯,据有关史料记载:北魏普泰二年置华亭镇,这是华亭县建制的开始,北魏建国于公元386年,公元534年败亡,北魏亡国前二年才设立华亭镇,看来当地人传说的“先有石拱寺、后有华亭城”的说法有其历史依据,并非空穴来风。

小小的上关乡人文资源异常丰富,让人惊叹:半川村境内的石拱寺随着被评成国保单位,知晓它的人是越来越多;上关乡磨坪村的海龙洞,有着陇东地区罕见的喀斯特溶洞;与石拱寺遥遥相望的则是陕西陇县的龙门洞,是闻名天下的全真教祖庭,高道丘处机早年就在华亭陇县一代修行……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