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下来到的明代石碑
汉尚喜在擦拭先祖画像
清光绪年间的汉氏明堂匾
保存在汉氏文化堂的石碑
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是金国皇族。数百年后,他们以汉为姓,隐身在兰州榆中城郊。从华北平原上的皇朝贵族到西北兰州的普通百姓。这个家族究竟经历怎样的迁徙故事呢?
2014年5月初,榆中县城东南汉家庄,春暖花开,天朗气清,田野飘荡着淡淡的油菜花气息,三三两两的农人们忙碌着。抬头就能看见榆中县城。汉家庄距离榆中县城2公里,分为下汉家庄和上汉家庄两个村庄,大约有三四千居民,绝大部分为汉姓。这里也是甘肃境内汉氏最为集中的村子之一。
“汉”属于一个稀有姓氏。因汉姓起渊于“金末元初”没有被收录到《百家姓》、《千家姓》中,在全国范围而言人,汉姓也不过三万多。从姓氏的起源来说,姓氏多与封国、从事的官职、最初的居住地等等有关。与汉有关的称呼、地名,有两汉王朝、有汉族、有汉中、有汉水等等。汉姓与什么有关呢?据《姓谱》中记载,汉姓人,自己认为是刘汉的后代。但汉家庄的传说中,却不是这样,他们是很久很久以前,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迁徙而来的。
这个姓氏的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聆听,汉尚喜讲述大金皇族后裔隐身兰州的故事。
意外线索,明代石碑,竟然隐藏着家族秘密
几十年来,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汉家。,那就是我们汉姓,到底如何得姓的?是从哪里迁来的?在百年前,这不是个问题,家族中族谱健全,家族来源是很清楚的。不幸的是,家族中老族谱毁于清同治年间的战乱之中。解放后,族里的晚辈们不仅弄不清家族来源,而且连上下汉家庄汉氏的汉姓后裔,是同姓同宗,还是同姓异宗,也说不清楚。
盛世修志。2000年我筹划维修家族墓地时,族里的几位老人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们偷着把先祖遗存的五块石碑埋藏了起来。既然要修墓,就应该把埋藏着的石碑挖出来看个究竟。这年重阳节,我们从打麦场挖出了五块石碑。
其中有一块石碑是“大明故四川资县典史汉祥公”的墓碑。这块碑,是明万历年间,金县知县周信所撰,记载了金县汉氏第三世汉祥的生平事迹。汉祥字廷瑞,经三考,任四川资县典史。典史在明代县衙中,主掌司法缉盗等职事,汉祥公虽然是刀笔吏,但品行高洁,从不构陷于人,所以能够高寿,去世时七十三岁。这块碑原先立在尕汉家庄南的凤凰山下天桥沟门西侧的祖坟中,1958年被族人移埋。
依照这块墓碑记载,兰州汉氏祖先是明代弘治年间从外地迁移而来。来兰州的始祖是汉转轮,他的儿子名叫汉寻,汉祥是第三世孙。最为重要的是,这块石碑上还写道:“其先,山后人,元末乱世,流入中原,以汉为姓。……嵩山沦落人后裔。”
这段记载,非常重要,不仅证实了家族中传说:我们先祖在“元灭金时,因以汉为姓”,也说了汉姓的起源。我们查阅的资料发现,明人记述,明初山东东莞(今日照)有汉姓。在这之前,则鲜见汉姓。这说明,汉姓是元末明初亮相出现的。这就与石碑记述相合了。
汉姓,究竟是怎样来的呢?蒙古灭金,完颜皇族四散,先祖逃入嵩山
要弄清楚,汉姓的起源,这绝不是简单的事。随着石碑的出土,我们建成了汉氏文化堂,对这五块石碑进行保护。族人也强烈要求重修族谱。从2000年开始,我们花了近十年时间修撰族谱。族人分头行动,我和汉育鼎、汉光琥去河西,走西安寻亲,汉尚斌走山东日照查访。族人们还开通“汉家QQ群”。经过努力,基本将全国汉姓比较集中的地方访遍,抄录了大量家谱资料,寻访各界汉氏长者,基本上将汉姓起源梳理清楚了。
要弄清起源问题,就要解决“山后人和嵩山沦落人”这两个问题。所谓“山后”,这是个古地名,不是指具体的地方,而是指一个地域。大体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的内外长城间地区。五代刘仁恭割据卢龙时,曾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到军都山以北的地方,设置了山后八军以防御契丹。我认为,这个山后,其实相对燕山、北京而言,是在大山之后,是女真族从东北到华北居住之地,所以称为山后。可以说,这块地方,是守护燕京的后背。山后地区曾设有一府(云中府)、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八州之地,也被称为云中府路。这是山后的大体情形。宋代名将杨继业就是山后人。
“嵩山沦落人后裔”则是说我们是金皇族邺王的后裔。兰州市满族联谊会副会长完颜玺著的《完颜氏变迁记》中考证,邺王是完颜阿骨打第十六子,第一代邺王名叫完颜斡忽。1213年前后,蒙古进攻金朝,担任金中都和山后的军帅是邺王的长孙。可惜的是,蒙古实力强大,金中都无法守御,只能放弃。于是,近百万军民官吏、皇亲国戚,从中都(北京)迁移中原。汴京成为金王朝的最后一个政治中心。
谁知,迁到中原后,金王朝也没有延续多长时间。1234年,金亡。此时,流落在中原的女真人又遭受一次磨难。蒙古人的政策是将所有金皇室族人灭绝。族人们为苟全性命,或远走他乡,或隐姓埋名。邺王完颜斡忽的长孙,也就躲到了嵩山一带。为了应付盘查,改为汉姓。这就是石碑中所说的“嵩山沦落人”的来历。
为何以汉为姓,这有多种说法。我想,还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中吧。
祖先们虽然隐居嵩山,但重振复国武艺不敢丢失。到了元末,天下大乱。汉氏先祖们参加了朱元璋农民起义军中,因武艺高强,屡立战功,被提拔为军官。先祖随朱元璋大军四处征战,于明洪武初落户山东。到了明弘治初年,汉氏兄弟们再次分开,老大在山东日照落户,二兄征战在东北等地,三弟名叫汉转轮,随军辗转西行,先后经山西、宁夏贺兰山、金城兰州等地征战,最终落户到了榆中城东南2公里的尕汉家庄。金国皇室后裔,也就在西北兰州扎下了根。
崇尚义勇,以关公为榜样,至今村中还建有关帝庙
榆中汉家庄,背靠兴隆山,面临广阔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至今,仍旧是榆中县城周边土肥水足的产粮地之一。家族传说,最初汉转轮落户榆中时,就定居在凤凰山下,在那里修建了三孔窑,娶县城南周氏之女,从此繁衍生息。汉氏族人在这里耕读传家,文武兼修,崇尚勇烈。
至今,在下汉家庄还修建有关帝庙。一般来说乡村庙宇,或供奉土地神,或供奉山神,亦或者供奉家族先贤,可是供奉关公的却比较少见。为何要供奉关公呢?因为关公所代表的精神和我们汉氏的家族传承的文化是一致的。关公以忠义为先,以勇烈而闻名。我们汉氏族人过去虽然地处偏僻乡村,但先贤忠义不敢忘,更是崇尚勇烈。故而汉氏族人尚武之风非常浓厚。
汉转轮在凤凰山下定居后,就开辟了横路。啥是横路呢?横路就是骑马射箭的练武场,关键之处横路必须要有丁字形路口,构成一个急转弯,骑马射箭时难度急剧增加,练武射箭功夫才会达到极致。除此之外,还有十里直线趟子路,这也是练武用的。
汉氏族人就是以崇尚勇烈而远近闻名。万历年间任四川资县典史的三世祖汉祥公文武兼修,六世祖汉德公更是明朝名将,骑马射箭西北第一。九世祖汉鼎调文韬武略从知县到知府,升为陕西二品将军,子孙定居西安未央。十六世祖汉文祺于清同治年从军到河西,勇立战功,成家立业定居张掖甘浚。十七世祖汉常洁曾在光绪年间考中武举解元(第一名),匾额、战袍、宝剑留存后人。
汉氏族人习武强身,心胸开阔,故而长寿者非常多,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汉氏族人也从这里走向西安、张掖乃至全国。在全国三万多汉氏族人中,榆中汉氏占了十分之一。500多年来,榆中汉氏已经传了24代,深深地植根于这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