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 迎来高峰增长期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施秀萍 时间/2014-05-11 11:06:5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2014年第一季度,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达30.51亿元,第一季度的增加值相当于2006年全年的增加值。全省文化产业明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超百亿元,达105.8亿元,增速达35.60%,均创历史新高。

2014年第一季度,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达30.51亿元,第一季度的增加值相当于2006年全年的增加值。全省文化产业明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这一切说明,甘肃正迎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上升点。

那么,这个上升点是怎样形成的呢?

“金字招牌”是强劲“助推器”

翻翻近几年的文化产业总结报告,就有答案。

从2006年至2013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大约翻了两番,第一次翻番用了5年,第二次翻番仅用了2年。

尤其2011年,是个重要节点。此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柳暗花明”。

2012年,全省文化产业呈超常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8.17亿元,增速达26%。

2013年,在全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我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持续、快速增长,有的市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甚至超过60%。

而2013年正是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第一年。显而易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块“金字招牌”成为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

在“助推器”的运转中,我省采取了多项举措。

强化顶层设计。无论省域层面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总体布局,还是市域和县域层面规划,如兰州“一极三区”打造都市文化产业区,武威“一核”“两轴”“四区”“七园”布局,敦煌“一会四区”打造最美敦煌,这些顶层设计科学、规范,颇具“高大上”的“范儿”。

加强招商引资。2013年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共实施重大文化项目329个,签约合同金额1545.3亿元,较上年增加923.48亿元,到位资金394.45亿元。 (转2版)

加快主体培育。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上市程序;组建省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飞天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引进华龙证券等社会资金,成立文化创业投资基金……

同时,突出项目建设,深化体制改革,搭建文化、学术、金融等多个平台,种种有力举措,如同多个“风火轮”,让“助推器”如虎添翼。

“行政监管不缺位、不越位,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王永生深有体会。

广电网络整合是近年来“三网融合”的难点。甘肃没有将难题抛给企业,而是全力推动,创造了网络整合速度之快、完整性之高、科学发展战略及思路、经营收入持续保持40%以上增幅的“四个全国少有”,实现了建成100G OTN干线网络、高清互动平台和300坐席客服中心的“三个全国一流”。

“省广电网络公司是省属大型文化企业,走向市场后,省上充分给予了自主经营权。”王永生说,这让省广电网络公司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形成“一个主业、8个产业、9个板块”的发展格局。

民营文化企业同样感受到了这股“暖流”。

“发展文化产业无论是机遇还是大政策、大环境确实更好了。”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师岩告诉记者,不仅园区建设得到政府更多支持,城关区政府还与产业园联合成立城关区文化管委会,政府人员直接入驻产业园,“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让我们感到温暖,也更有信心。”

理念创新促进文化产业“风生水起”

据统计,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机构数、从业人员、资产规模分别达8479个、17.7万人和513.89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52%、67%和72%。

数字背后,渗透着逐步转变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形成各地特色鲜明的发展局面。

兰州,建设企业名录库,谋划和实施大项目,新增法人单位110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列全省第一;武威,着力打造“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新品牌,提升“天马故乡·葡萄酒城”旅游新形象,推介大项目,实施大招商,文化产业增速达40.83%;庆阳,推进香包、刺绣、皮影等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54.11%;酒泉,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取得签约金额416亿元、到位资金80亿元的突出成绩……

突破常规。在茫茫戈壁滩上做“水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园不建“园”,甘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很多新鲜事让人感到惊奇。这正是理念创新带来的结果。

嘉峪关市在河西走廊成立水文化公司,做起“水文章”。同时突破行政区划,与肃南跨区域合作,围绕“七一冰川”建设大景区,为甘肃大景区建设探索新道路。

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建立“虚拟园区”,打造甘肃创意产业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总经理师岩说:“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上百家企业入驻,但园区空间有限,还有几十家企业等着扩园增容,逼迫着我们突破常规建立‘虚拟园区’。没想到却实现了创意产品从在地到在线的转变,形成了新的产业形态。”

拓宽视野。省广电网络公司是高科技公司,如今却做起了婚庆行业。“省广电网络公司有摄像、主持人才,有专业策划团队,做婚庆公司优势明显。”总经理王永生说,省广电网络公司以前是“跳出广电看广电”,不做“井底之蛙”;现在是“跳出广电看世界”,放眼望去,满是发展机遇和美好“钱”景。

省广电网络公司与武威、天水、平凉、嘉峪关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创“科技信息文化融合”发展的西北模式;与阿里巴巴集团、浙江华数集团,统筹建设西北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搭建全省统一的云服务平台,打造智慧产业发展的西北基地。

2011年至2013年,省广电网络公司年经营收入由3.1亿元增加到6.8亿元,平均年增速40%。“以‘二次创业’的全新理念,为全省‘6551’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和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再作贡献。”王永生信心满怀。

与省广电网络公司同样,全省上上下下的视野都在拓宽。2013年,我省与大公报、广东励丰集团、北京慕真羽裳文化投资集团等开展战略合作。嘉峪关的华强文化科技园、丝绸之路小镇,临洮的“太石水城”等一批文化大项目顺利落地。

未来依然“长路漫漫”

甘肃自己与自己纵向比,发展形势确实喜人。但是横向比,未来依然“长路漫漫”。根据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虽然领先于青海、宁夏和新疆,但仍位于全国靠后方阵。

细细梳理,制约发展的因素不少。

外向度高的文化产品数量相对较少。除了《读者》杂志和经典舞剧《大梦敦煌》《丝路花雨》外,我省外向度高的文化产品凤毛麟角。

国家支持力度较大的高科技文化产品数量相对较少。除了敦煌正在实施的“莫高窟游客中心”、省广电网络公司启动的智慧城市建设、南特数码公司创作的12集数字动漫《敦煌传奇》,几乎再无高科技文化产品。

此外,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省直文化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有待提高,文化产业结构传统,文化与金融、科技等深度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宏观政策推动作用明显,但指向性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顾问马志诚直言,国家最近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品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对从事创意产业的文化企业是利好消息,希望地方出台更具体和细化的实施方案。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发展要率先解决三大问题。”甘肃现代文化产业集团顾问魏立桥建议。

一是明晰文化产业的特殊性,找准发展的发力点。文化产业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悖时,必须服从于社会属性,所以政府要明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本质区别,在贴息贷款等方面区别“给力”,用“看得见的手”调节文化产业发展。

二是明晰文化产业的总目标,找准发展的支撑点。甘肃要把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放在首位考量;同时,在培育文化产业和抓项目时,多向经济部门学习借鉴。

三是明晰文化产业的主路径,找准发展的创新点。甘肃文化资源丰厚,但在全国占绝对优势、人无我有的文化资源并不大量存在。好在甘肃认识到了敦煌文化是重中之重,把敦煌作为突破口,建设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而丝路文化、伏羲文化、黄河文化虽特色鲜明,却为大家都有的文化资源,只具相对比较优势,要下功夫,找准创新点,才能释放更大文化魅力。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