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舌尖上的中国2》质疑不断 中国纪录片何去何从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5-15 21:01:15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用“片红是非多”来形容《舌尖上的中国2》并不为过。《家常》播出后,这部从开播伊始就处于风口浪尖的纪录片,依然没打破“全民吐槽”的魔咒。这次包括内容“造假”、风格“跑题”等在内的全面质疑,比之前来得更猛烈了。

《舌尖》盗版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

用“片红是非多”来形容《舌尖上的中国2》并不为过。《家常》播出后,这部从开播伊始就处于风口浪尖的纪录片,依然没打破“全民吐槽”的魔咒。这次包括内容“造假”、风格“跑题”等在内的全面质疑,比之前来得更猛烈了。“人文太多,美食太少,到底是舌尖上的中国还是泪光中的中国。”网友这样评价道。持类似观点的观众不在少数,一些观众揶揄道:“跑题跑得没边了,这已经不是舌尖上的中国,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纪录片让人追着打假 是一件悲哀的事

《舌尖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给《舌尖2》带来了开播以来的最大争议。片中不仅展现美食的段落太少,煽情故事也喧宾夺主,提琴女孩沈子钰更是陷入造假的质疑之中,有网友爆出她不但家庭富裕,租住的洋房平均月租1万以上,使用的提琴价值40万。而且,她还是《家常》导演邓洁丈夫旗下演艺公司的艺人。与此同时,《舌尖2》第一集《脚步》中开头那段采蜂蜜的桥段,又被指出镜头作假。

被“打假”的依然是第一集《脚步》。此前《脚步》播出后,网友发现爬树采蜜和BBC纪录片《人类星球》非洲土著爬树采蜜的镜头极为相似,在第四集《家常》播出后,《脚步》爬树采蜜再度被“深挖”,质疑更是从“抄袭”升级到“造假”。

《脚步》初陷“抄袭”风波时,总导演陈晓卿曾表示:“艺术是相通的,我们有致敬的成分在里面。”如果说“抄袭”还能被视作一种“致敬”的话,如今同样是这一段,当以真实为第一原则的纪录片明显有“造假”嫌疑时,观众不由得感喟:“纪录片让人追着打假,是一件悲哀的事。”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

《舌尖2》已不复第一季的原汁原味

这边有网友人肉《家常》中提琴女孩的身份和家境,那边果壳网科普起了《脚步》一集采摘蜂蜜段落疑似造假——《舌尖2》开播以来,每周播出都会诞生新的掐点,并在被黑与自黑间被送上微博话题榜。吃货们对这一季的叹息声远多过口水,只因掺杂了太多作料,《舌尖2》已不复第一季的原汁原味。

导演组标榜《舌尖2》人文多过美食,花大力气讲故事,观众可以接受;《脚步》曝出抄袭,《心传》移花接木,《时节》平淡无味,吃货们忍了;但不满情绪在四集下来后达到了顶峰,接二连三的黑料让网友揶揄:“场景是摆拍,人物身份造假,生搬硬套真是舌尖上的中国演员呐。”

《舌尖2》口感不及第一季,甚至让一些吃货败了胃口,其一是“食材”选择有问题,甚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其二是“作料”喧宾夺主,眼泪和苦难放得太多;其三也许是“大厨”水准不一,每集导演各有风格,却难凑出一桌子好菜。

总导演陈晓卿曾介绍第二季的几位年轻导演,他们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服务于同一主题,他还声称在不同集数中,观众能看到小津安二郎的气质,也能享受武侠片的美感。不难发现,《舌尖2》有强烈的艺术企图心,可惜并非每集导演都具有相当的水准,所以《舌尖2》不断出现新的槽点,有的导演不擅处理节奏,有的导演主题先行,内容生硬……前一集的差评马上被下一集刷新。

想象一下如果正等着鱼香肉丝、麻婆豆腐上桌,餐厅却一面放着高雅音乐,一面告诉你下面的大餐有哪些工序,做了多久,主要调味料有哪些……饥肠辘辘的食客当然会掀桌,大呼:“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归根到底,吃货们需要的是真材实料的美食,至于获取食材的方法和美食之后的故事,还是等填饱肚子再说吧。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

纪录片

“真诚的”纪录片应比食物更重要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记录事情的原本归真,过多的故事性有可能削弱影片的感染力,更甚的可能会显示出记录者拍摄资源的匮乏。如果当故事性占据纪录片的主体,就必然会引发制片方介入商业包装和炒作的质疑。“舌尖系列”是基于中国美食及其相关文化,从圣人在两千年前“食色,性也”的论断,到“君子远庖厨”的评价,都说明中国食物并不缺乏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对食物与隐藏在背后文化的联系是《舌尖1》成功的基点,同样,也是《舌尖2》得以继续的出发点。

最新一集的《舌尖2》,讲述诸如红烧肉、西瓜酱、糖水等家常菜,主人公的命运和美食的对应关系更加抢眼。由此也再度让一些希望“解馋”的观众感到,《舌尖2》的美食部分减少了。《家常》这一集播出恰逢母亲节前夕,本应是向“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致敬,但由于该集讲述一对学琴母女的故事,使得效果与目的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

将红烧肉、上海、母爱、学琴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在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上有点“致敬”2005年的韩国纪录片《四指奇迹——钢琴家喜芽》。故事中所描述的母爱因为一句“红烧肉能够很好地补充体力”被网友过度解释,甚至认为这与中华传统道德观念相悖,成为“功利主义教育”的产物。虽然这个故事感人,但多少弱化作为主角——红烧肉制作中本应存在的真诚。缺乏真诚的食物,如同缺乏真诚的纪录片一样,都将会是索然无味。

诚如本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舌尖系列”应表达的是人与食物之间的“隐秘关系”。这种关系可不必局限于故事本身的表达,而应当延伸至食物背后的文化,在《舌尖1》的基础上更加着重于文化层面的提升。且这种关系不能成为煽情的噱头,应当更立足于中国千百年来的饮食文化。纪录片的本质在于强调记录而非表达,若将“隐秘关系”的理解留给观众,让人握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纪录片只展现事情的原汁原味,反而能达到更深入人心的效果。而在人和事的选择上,应考虑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

从纪录片的定义来看,它应该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可见,真诚才是纪录片至高无上的内核。如果说,舌尖1里的真诚来得自然、不功利,水到渠成的成就了一部佳作的话,那舌尖2就像一位已经功成名就的演员,重新走上舞台,想到的不是如何再给观众带来感动,而是如何能让身上的光环更闪亮。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