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黎明 《都市人》 纸本水墨
139×69厘米 1998年
南溪 《漓江山水A》 3D水墨 宣纸 215×241厘米 2012年
邵戈 《后知后觉4》 宣纸水墨 200×200厘米 2012年
经过几年的预热,新水墨在2014年骤然升温,新水墨目前正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当下,新水墨已经成为国内艺术品市场表现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无论是刚刚结束的第九届艺术北京博览会,还是国内的春秋大拍、各大展览,到纽约苏富比、佳士得亚洲艺术周,再到纽约大都会,中国新水墨的市场辐射范围似乎越来越广,市场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市场的繁荣与学术研究的深化相伴而行。学术界对新水墨也抱以厚望,希望其能真正实现中国本土艺术语言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在世界当代艺术中掌握中国艺术的话语权。
“新”水墨的时代使命
5月9日,中国新水墨画院(以下简称“画院”)学术委员会成立暨《里应外合》大型学术画册首发式在京举行,近60位来自文化界的领导、批评家、艺术家和藏家等出席此次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水墨画院学术委员会的成立具有时代意义。
对于画院将对新水墨研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党委书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树栋说:“中国新水墨画院贵在一个‘新’字。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不难发现,但凡经久不衰的艺术关键在于创新。鉴于这样的理念和考虑,成立画院的历史责任和担当就是不断推动、促进中国水墨画的研究、创作和发展,力求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黎明认为,画院将传统文化的绘画理念、当代绘画理念和西方当代人文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都容纳进来。秉持包容和创新理念的画院力图成为新水墨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大水墨”精神是关键
在中国主流画坛,水墨画可以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甚至许多学西画的人到老年也要以书画名世。这说明中国艺坛普遍认同水墨画的独特文化意义。然而,新水墨发展已经有二三十年,一直处在边缘位置,始终存在着争议,甚至被“双重抛弃”,既不被西方主流艺术看好,也不受中国主流艺术重视。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国新水墨画院在2012年获批正式成立,画院隶属于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秉承“学术性、民族性、世界性”的宗旨,力求推动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在画院的揭牌仪式之前,画院基于对学术的尊重,聘请了在新水墨理论与批评领域具有学术权威的著名批评家们成立一个学术委员会,把关画院在学术上的尺度。同时聘请了艺术批评家贾方舟主编《里应外合》大型学术画册,将多年来在新水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以出版画集的方式做一次回顾和整理。
将要举办的同名展——“里应外合”水墨大展,也是秉承“大水墨”的概念,囊括了水墨圈子内和圈子外的一批与水墨相关、充满水墨精神的艺术家,如尚扬、王怀庆等人。贾方舟将展览分为4个板块:介入当代板块、激活传统板块、转换媒材板块、终极本体板块。这四个板块中,艺术家们共同形成了今天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它们都是具有水墨精神的一种当代状态。贾方舟表示:“在当下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怎样走向当代?通过画册,我们希望把画院的思考展现出来,告诉大家画院想做什么、要做什么,其主体力量是哪些人,通过画册我们就能看到画院的艺术轨迹,未来我们还要在此基础上做更多大型展览活动。”
在画院学术委员会成立的开幕式上,赵树栋、田黎明为中国新水墨画院党组书记李月宽、院长邵戈、副院长王非、副院长南溪和副院长刘子健等颁发了聘书;邵戈为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刘骁纯、皮道坚、鲁虹颁发了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
保持水墨的学术品位
中国传统水墨在经历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艰难的现代转型以后,已显示出其强劲的生命活力。走向当代的中国新水墨,已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对现当代艺术越来越理解,更期望寻找自己的“现当代”,水墨重新受到关注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中国现当代水墨艺术值得关注的主要理由在于它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在于它对现代性和当代性有着与西方不尽相同的诠释,在于它对传统有着与前人不尽相同的诠释。重要的是这些诠释是多元的、个性化的。新水墨的发展前景不可小觑。在此背景下,汇集了一批在当代水墨、传统水墨和学院水墨中有一定成绩艺术家的中国新水墨画院顺势而为,必将对中国水墨的探索、发展、交流、引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在大量被关注、制造明星、宣传、炒作等背景下,水墨的前景也有被毁坏的风险。
刘骁纯指出,在商业大潮中如何保持水墨的学术品位是画院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其地位的特殊性,它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不受市场的席卷,如果画院可以坚持在学术上的新视角,它必然会在中国水墨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