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古城,空气中荡漾着阵阵花香,退休后移居青岛的著名军旅作家杨闻宇携老伴利用回兰州办事的机会再次来到天水,三天的时间可谓行程匆匆,但他依旧念念不忘来到诸葛军垒、南郭寺等那些他曾经认真书写过的地方看看,去看看那里的古树、花草,在经历了时光的洗涤之后,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确切地说,是天水让我的文章添了灵秀,我应该深深感谢天水啊!”杨闻宇先生感叹地说。
“杨老今天一大早还专门去了趟花鸟市场,就为了看看还有没有人毁坏古树卖根雕,他对天水古树的感情太深了。”负责照顾老两口起居的天水军分区干休所樊所长感慨地对记者说。
杨闻宇,1943年生于西安灞桥,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是著名天水籍学者千里靑的学生。1976,先生进入兰州军区政治部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曾任《西北军事文学》常务副主编,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写过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后着力于散文,有百余篇散文作品被各类文库、选本收录。而他最擅长的是写与军旅有关的文章。那种浩然正气,一腔热血,表现在散文里,就是文体上的气势雄浑。因先生文笔飞扬,立意构思上的别有洞天,自出新意,其散文被认为中国当代雄性散文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出生西安灞桥的当代散文家多年来却对天水情有独钟,近年来先后发表了有关天水的散文二十余篇,其中仅《人民日报》就发表过6篇,有《李广墓记》、《天水古树》、《诸葛军垒》《寂寞南郭寺》、《天水之水》、《南郭寺与周法天》等,他的这些文章,直接促成了诸葛军垒迁建重修和李广墓景区建设,以及天水古树保护工作。时过境迁,先生文章中体现出的俯视与梳理,对天水文化大市建设与旅游开发,保护发展,仍有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你要问我这个在兰州工作的西安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天水,是因为有部队这条线牵着,第一篇写天水的文章是诸葛军垒,因为我是军人,诸葛亮也是军人,这就是缘分”。
上世纪90年代,在兰州军区政治处的先生由于工作缘故,来天水次数比较频繁,后来,先生又来天水驻地某红军师挂职,短短的半年时间,与天水结下了一生的夙缘。
杨闻宇先生说,自己在兰州生活了30多年,写了一辈子散文,2012年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西部散文》,唯一收录的自己的文章就是《寂寞南郭寺》,这充分说明,但凡是天水的文化遗存,只要你真实地书写,就能引起文化界的瞩目,由此可见,天水的文化内涵多么深远。
在前往秦安大地湾博物馆采风的途中,记者一说到天水二字,寡言的杨闻宇先生便似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他认为,天水地处秦岭地段,地下资源比较匮乏,除了在旅游业上发展,其他路很难走通。
“我始终觉得,天水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着重两个方面,其一是人文景观,天水文化积淀在全国来说,没有任何中小城市可以相比,前途很广阔。旅游可以大做文章。第二个方面便是自然景观。天水自然景观很独特,在大山之中,天水之所以有名,天水是千百年来长期遗留下来的东西。”
提及天水旅游,杨闻宇想起了有一年游完杭州西湖的感觉。他不禁地将眼前的西湖和西北的天水做了一番比较,杭州在平原上,距离海很近,而天水地处西北腹地,在大山附近,环境不一样,自然景观就不一样。文化方面相比于天水,杭州开发较晚,到南宋时期才发达起来,天水要古老得多,这是天水潜在的旅游财富。
“如果在旅游上长期努力,将会做出别人意想不到的大文章。”先生看着车窗外的隐隐青山,目光坚定。
“汉唐盛世的高峰,从文化上讲根底都在天水。天水的纪信祠,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另外,从军事上讲,还有赫赫有名的飞将军李广,这都是天水可以深挖的文化资源。”在采访中,杨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转到了文化方面。
上世纪90年代,他曾写过一篇名叫《文武天水》的文章,发表于《解放军报》,文章写道,“秦岭西端万山簇拥,天水就处在峰峦簇拥着的怀抱里。这地方有点像贾宝玉脖颈上系的那块灵通玉,是秦陇之间难得的一块风水宝地。”
新闻记者出身的杨闻宇先生,写过天水的树,写过天水的水,写过天水的很多文化,因为深爱着古城天水,总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支笔将这一方文脉留守住。当然,他的笔下除却多年来对天水古老文化的景仰与赞美,也不乏深刻的反思,当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天水古树》及《天水之水》两篇文章,就曾言辞犀利地指出由于保护不周导致古树濒临消亡及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一些弊端。
时光流逝,那些曾未经关注的古树,在先生的奋笔疾呼下,引起了天水政府部门的重视,一些古树保护措施也相继出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的天水城区,两山处处葱郁,古树焕发生机。
“外地人来天水南郭寺,无非就是来看2500年的南山古柏,来看古槐,如果没有这些,南郭寺也就没多大价值了,所幸天水古树近几年保护得很好,现存200多棵。一路上看过来,植树造林也比较好,虽然树都不大,但能看来这几年政府做的工作很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有成绩,只要将这个工作抓紧抓好,城市前景不可限量。”
采访当中,记者对先生说,您是天水文化的守护者,他说帽子太高不敢当,可记者仍发自肺腑地认为,他当之无愧。
一路行程,时常处于思索中的杨闻宇先生一再提及天水之水,尽管远居青岛,但他仍深知天水这个以水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陷入时常无水的尴尬境地。这让我想起了他在《天水之水》中所言,“天水有这样独特一笔水力资源,而且其急剧退化的年限并不很远,才半个世纪光景。当代的天水人在现代化与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有没有决心、能力花上十年二十年工夫,重启水源、恢复天水旧观呢?”
诚然,这是先生的愿望,也是所有天水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