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原创秦剧《锁麟囊》编剧王建平的西部情结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洪文泉 时间/2014-05-22 22:05:4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王建平,生于1956年10月,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现任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肃省剧协副主席。

《锁麟囊》剧照

艺术名片

王建平,生于1956年10月,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剧协会员,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现任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肃省剧协副主席。

主要作品有《西域情》《黄土情》《开国第一刀》《胡杨河》《思源》《大河情》《敦煌恋》等。作品先后荣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3次获“中国秦腔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及中国“人口文化奖”“甘肃省新创剧目编剧一等奖”和“编剧金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编剧金奖”等奖项。

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剧剧本《黄土情》《思源》《大河情》《敦煌恋》等被国家级刊物《剧本》等刊载,并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对我省剧场业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等论文20余篇。

今年4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我省获得国家级和区域性奖项的优秀剧目和优秀人才进行了奖励,其中,就有执笔秦剧《敦煌恋》的编剧王建平。

在近20年来的甘肃戏剧界,王建平的名字出现在获奖名单上,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用一位同行的话形容:“在甘肃戏剧创作行业里,已经没有他没拿过的奖了。”

5月17日,在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77演艺工场”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因为戏剧创作而“拿奖拿到手软”的知名编剧。这位祖籍河北、长在西部的“戏剧痴汉”,讲述了他与甘肃秦剧的半生奇缘。

从台前到幕后的华丽转型

44年前,当14岁的王建平第一次走上张掖文工团舞台的时候,他的梦想还是成为一名歌舞演员。

从1973年王建平调入张掖七一秦剧团的那时起,他的命运便紧紧地与秦腔连在了一起。当时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因为声音洪亮而调入秦剧团的小演员,多年后竟然成为一名囊括了数十项国家级和省级戏剧创作奖项的剧作家。

很多时候,人生的重大转折发生在不经意间。王建平回忆起他初学秦腔表演的那段时间,每当熟悉这门传统文化多一点,每当离西部农村的老百姓近一次,就会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力量在推动自己。酷爱读书的他忽然意识到,上台表演的这点时间,远远不能满足他对于甘肃秦腔、对于西部大地的那一腔热情。

正是这种随时会溢出胸膛的热情,让他有了第一次创作剧本的尝试。当他利用表演空余时间创作完成的一部小品剧本出人意料地得到恩师王海容的肯定和鼓励后,王建平的心里便萌发了从台前转入幕后的念头。

然而,编剧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仅仅有想法是不够的。于是,他利用每次演出的机会,细心观察广袤的河西大地,接触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试着走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为那个许给自己的“编剧梦”而准备。

这一准备就是十多年。直到1989年,他与同事合作的现代秦腔《思补情》在西安举办的西北五省秦腔大奖赛上荣获一等奖时,王建平明白,自己期待的转型时刻到来了。

只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从《思补情》开始,王建平便开启了自己的“高能模式”,担任剧团团长的他,白天忙于业务工作,晚上挑灯夜战进行创作,他要用手中的笔写出身边那些西部普通人的情感纠葛,要用秦剧剧本把甘肃大地上那些动人的故事都搬上舞台。

他笔下的人物质朴醇厚,充满对生活、对爱情的渴望;充满对大地、对故乡的眷恋,却又背负着坎坷生活带来的沉重压力。熟悉王建平的人都知道,他的剧本往往都抓住一个“情”字,用丰富的情感塑造出无数有血有肉的舞台角色,也让他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1994年,王建平创作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西域情》一经演出便在兰州、北京大获成功。该剧讲述隋代西域事监裴矩身兼圣命,却为了西域百姓的生存而不惜抗旨,最终促使隋炀帝亲临西域,促成丝绸古道上焉支山下的“二十七国经贸会”而永载史册的故事。剧中大胆地将裴矩的个人情感和行为融合交织在一起,自然流畅地表现在戏剧舞台上,使观众在观赏艺术美的同时了解历史,又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成功塑造出裴矩、灵姑、隋炀帝等一系列充实丰满的人物形象,整部戏剧架构处理清晰、疏密得当,情节波澜起伏,被当时的诸多媒体称为“瑰丽动人的历史画卷”。

大型现代秦剧《大河情》是王建平根据真实历史文献记录创作的反映我省少数民族群众共赴国难、抗击日寇的历史剧。该剧第一次将西北少数民族抗日故事搬上戏剧舞台,第一次在戏曲舞台上将“花儿”和“秦腔”这两个深受西北百姓欢迎的艺术品种融合在了一起,让两种古老的姊妹艺术互相衬托,极大地丰富了秦剧舞台的表现力。正是这种大胆的创新,使文化背景不同的各层次观众领略到了西部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民俗,以独有的艺术品质赢得了高度的赞扬,被誉为“秦腔变革的成功样板”。

永不止步的艺术尝试

即使有了成功的经验,王建平也从没停下对于创作的思考,这种思考既有对传统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坚守,又有对现代观众艺术审美的关注。

2009年,在王建平的创意和主导下,甘肃省秦剧团改编了经典京剧《锁麟囊》,一经上演就得到了业内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赏和喜爱,一跃成为该剧团近年来最上座的剧目之一。在同年举行的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创剧目调演中,荣获剧目“大奖”和15项单项一等奖。随后又在北京参加“首届全国戏剧文华优秀剧目调演”中荣获“改编剧目大奖”和9个单项金奖;在西安参加“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最高奖项“优秀剧目奖”和4个单项一等奖。2013年,该剧拍摄的数字电影又一举拿下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该剧主演苏凤丽凭借在剧中的出色表现,一举夺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剧还获得了甘肃省第七届敦煌文艺奖一等奖。

就在大家都对《锁麟囊》改编大获成功而欢呼雀跃的时候,王建平却早已经收起心思准备起了他的下一部作品。2011年,他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剧《敦煌恋》作为我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中国剧协举办的全国优秀剧目研讨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该剧以常书鸿为原型,塑造了一批中国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和殉道者,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第一次在戏剧舞台上塑造出中国文化英雄的形象,能够更好地鼓舞人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王建平用一年时间完成了2次大幅度修改,并在“第六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和多个单项大奖。

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王建平认为,这20多年来,对于秦剧艺术本质的认识和思考,为自己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原始素材,也使他的作品时至今日仍然洋溢着浓郁的西部气息、民族气息和黄土地气息。

“正是西部这种扎根在黄土地上的生活,激发着我所有的创作灵感。”在王建平看来,只要双脚落在这块艺术沃土上,用一个甘肃人的视角,抒写这里的传奇,永远是他心中那股无法割舍的“西部情结”。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