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文化出版社管卫中谈长篇小说《回惊天下》背景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5-22 22:09:0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回惊天下》这个书今天下了印刷厂了,一周之内就能出版,希望我们的读者,特别是回族的读者,能够喜欢这个小说。另外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陈自仁先生的第二部小说已经大部分写完了,顺利的话我们年底也可以出版。

大家好,我叫管卫中,甘肃文化出版社的一名老编辑,也是这部小说的责任编辑。今天有幸跟大家聊聊《回惊天下》这篇小说的背景情况。我刚刚听说今天这个群里的听众大多都是编辑、作家、学者,那我就有点班门弄斧的意思了。但既然来了,我就跟大家说一说吧。

我要说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回族的性格。对于回族,很多人至今不大了解,特别是南方的汉族人。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种种误解,有一些错误的印象,好像是回族是一个好斗的民族。其实不是,回族的来源决定了,他们就是一个爱好自己的新家园、爱好和平的民族。大家都知道,回族主要的成员是来自于阿拉伯和波斯这些地方,是蒙古西征大军带回来的一些工匠。这些人千里辗转来到中国以后,和当地各民族人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民族。应该说他们的祖先是侨民。他们来到中国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新家园。这样一些人没有理由跟家园周边的人和政府作对,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蒙古人善于打仗,但在理财、文化方面则很粗疏,而回回人善于经商、理财,于是回回人成了蒙古人理财方面的得力助手,元代就出现过理财能臣马合木,出色的天文学家、文化地理学家札马剌丁等一批人物。明朝时回回人跟朝廷相处得也很好,这跟朱元璋、朱棣有很大的关系。据说朱元璋的马皇后和一个妃子就是回民,我想是朱元璋通过她们对回族人有了一个感性的印象吧。他手下的几位大将都是回民。回回人郑和,出身于云南有名的赛典赤·詹思丁政治家族,明军攻打云南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被俘虏后辗转到了燕王府,做了燕王府的小太监。这个孩子很伶俐且忠心耿耿,郑和曾经在燕王发动的靖难之战中救过朱棣的命。朱棣很喜欢他。他原名马和,燕王赐姓郑,遂叫郑和。燕王派他带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从这两个人颇受信任、重用的情况看,朱元璋父子对回回人很有好感,至少是与汉族人一视同仁吧。明代中后期,回族的经堂教育非常发达,也就是说伊斯兰教文化和中国的儒学进行了深度融合,回族人越来越中国化了。简单地说说元代和明代的情况,说明回族人跟这两个朝代的合作是很好的。由此可看出,回族这个民族确实是很爱好和平、很喜爱自己新的家园、很合群的一个民族。这是他本来的面目。

那么,为什么到了清代,回族就会接二连三地起义呢?大规模的起义有三次,小的起义有好几次。我们要从清朝统治者和回族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满族人进入中国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满族人口非常少,那时候包括满洲八旗汉军在内一共三十多万人,中国人口将近一亿。这么小的一个民族要统治这么大的一个人群,难度显然是十分大的。要控制这么大的疆域,对满族贵族来说是个极大的难题。满族贵族有这么一些统治策略:第一点,蒙古族、藏族也是游牧民族,人口多,特别是蒙古族,骑兵很厉害,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劲敌。他们需要把这两个民族稳住、团住,变成他们的同盟军,帮助他们来一起对付庞大的汉族。他们对蒙古族采取联姻手段,满族人在入关之前已经和蒙古人长期通婚,著名的庄妃姐妹就是蒙古人。第二点,清朝统治者利用宗教和爵位来笼络蒙古族人。这两个民族都信仰佛教,清朝帝王隔两年就将蒙古族和藏族高僧、王爷请到承德,予以封赐,发明掣签制度,通过控制宗教领袖牢牢控制住这两个大的游牧民族。这两个游牧民族成了满族人的帮手,所以清朝从始至终两个民族基本没有和清朝发生战事。对汉族这样一个庞大的民族,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屠杀镇压和笼络收复这样一种软硬兼施的手段。对死硬反抗的汉族人,大规模屠杀。再就是用官位爵位来诱惑、控制,既防备又利用。对于不利于清朝统治的思想,用文字狱控制住,包括编《四库全书》,剔除不利于清朝的书,据说被剔除的书与收入的书的数量差不多。再一个就是清朝统治者采取文化上的交通,大规模学习汉文化。学习明朝的政治制度,尊奉儒教,这样就容易和汉族士大夫们取得共通点。大家知道,汉族人,尤其是读书人,他的正统观念是非常强的,过去他们以大明王朝为正统,经过清朝统治者的软硬兼施的手段,长时间的磨合以后,汉族人慢慢承认了清廷是正统。后来汉族的官员们是忠心耿耿地侍奉清朝,谁要反清朝反倒成了他们的敌人,这就是说他们已经把清朝视为正统了。对于回族这样一个人数不多也不少的民族呢,清朝统治者唯独对他们心怀戒备、不信任、不认可。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雍正时期有两个高级官员的看法很代表了清朝统治者的看法,一个是陕甘总督岳钟琪,一个是山东巡抚陈世倌。他们两个上的折子里有这么几句话,一句是他们认为回族是“另定宗主”。意思是回族是真主唯一,信奉真主而不是皇帝至上,也不是佛祖至上。这点是和汉族非常不一样的,汉族就是信奉正统皇帝嘛,认同了他就死心塌地。清朝皇帝对回族的这一点就很忌讳,你不信奉我大清皇帝而信奉你的真主,这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还有一句话叫“党羽众盛”,我理解就是,清朝前期,回族的几大门宦已经逐渐形成了。门宦制度有教主、有一大群信众,心非常齐。在清朝统治者看来,这么一些宗教组织,简直就是一支潜在的军队嘛,一旦有事,一哄而起,就很麻烦,所以他对回族是非常不信任的,是有防备的。当时的回族主要居住在甘肃(包含今天的宁夏和青海)、陕西、云南这些地方,而甘肃是最大的聚居区。米喇印统领的这支回族军队的遭遇,正是回族人不受信任的一个典型案例。米喇印、丁国栋曾经是明军将领,他们统领的部队基本都是由回族人组成的。满族人入关占领天下以后,他们审时度势归顺了清朝,换上了清朝的军装,变成了一支清朝的军队。米喇印这支军队对清朝还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这支军队不受清朝政府的信任。当时清朝政府提出天下人统统剃头留辫子,意思是天下人都跟满洲汉族旗人一样,从外观上也变成清朝顺民。这种做法其实很愚蠢。这点回族人是不能接受的。第二点,清朝统治者要把这支部队调到四川去,去剿灭张献忠的残部。当时张献忠的残部还在四川活动。清朝政府的用心很明显——让这支回民军队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相互残杀、同归于尽。米喇印对这支军队去四川打仗的前途是心知肚明的。但如果他不服从命令,清朝政府也会采取手段,以违抗军命处置之。总之,清廷就是要借机除掉这支回族军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们走投无路,才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起义,甚至从乡间找来一个落魄、窝囊的明肃王后裔做号召。当然米喇印也知道,以这么一支小小的军队发动起义,不可能推翻清朝、恢复明朝,它的前途是很渺茫、很不妙的,所以他踌躇再三才最后下定决心。这支军队一开始攻州掠县、势如破竹,各族群众都涌入这支军队,声势浩大。清朝调集各方面的大军追堵围剿,最终回军寡不敌众,给消灭掉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很清楚,回族人不是无事好造反,而是被逼得没有活路,才扯旗造反。结果是这件事更加深了清廷对回族的疑忌。雍正、乾隆以后,清朝对回族的歧视、防备、限制愈演愈烈,手段很多很毒辣,对回族是非常不平等的。比如在法律上,对回族的处罚是非常严格严厉的,包括对回族的“回”字写成带反犬旁的回。清朝统治者唯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民族的性格如此刚烈,民族自尊心是如此的强烈,对自己的信仰是如此的舍命相守。他们不像汉族,不会因为清政府强大就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他们只会提着血衣代代反抗。

我们前面分析了清朝统治者为什么对回族这么忌恨,米喇印为什么要发动兵变。那么回族为什么要一次次的反抗?总体来看,因为回族人生活在汉族人的汪洋大海之中,他们坚守伊斯兰宗教信仰是他们这个民族不被同化、不消失的唯一的凭依,信仰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因此,谁妨害他们的信仰,谁妨害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就跟谁干到底,哪怕你是有大批军队的朝廷,哪怕反抗的结果是血流成河、惨上加惨。有了清初米喇印的起义,两家算是结了仇。到了乾隆时代,清朝官员对回族内部的门派之争处理不公,总体上仍然是压制宗教信仰自由权,防止新教蔓延,于是又激起了第二次回民大起义,起义领袖叫苏四十三,是哲合忍耶在循化的一个大阿訇。苏四十三率领哲合忍耶派回族揭竿而起,攻打下了河州,然后攻打到了省会兰州。这时候清朝政府把哲合忍耶派的始传人马明心抓到兰州,把他押在城楼上,要马明心向城下哲合忍耶回民下命令退兵,马明心不愿意干,被杀。苏四十三后来率人退到了华林山上,被清朝军队围困了好多天后弹尽粮绝,被消灭。回族起义每次被镇压以后,清朝廷的“办善后”是非常严酷的,这使得回族人和清朝政府的仇越结越深。后来到了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西北的回族发动了第三次大起义。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对腐朽专制的统治者的共同反抗。起义首先从陕西发起,领袖叫白彦虎,甘肃境内回族响应,燃起四堆起义烽火;一个是金积堡哲合忍耶领袖马化龙为首的起义军,这是实力最强的一支。清朝调了刚刚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左宗棠,带着一支湘军到西北来镇压。他们跟马化龙打了很长时间,损失不小。最终马化龙难以支撑,归顺清朝,马化龙被找借口凌迟处死。马化龙死后,大量的回民被迁到了西海固这些非常干旱的地方,还有一些人迁到了新疆,女人,还有十一岁以上的男孩子都被阉割了送到官员家中当奴仆。第二处是华寺派阿訇马占鳌在河州领导起义(现在的甘肃临夏),他们在太子寺(今广河县)一战打死两个总兵,取胜后,马占鳌为了保护河州回民不被屠杀,主动投降了左宗棠。西宁和肃州(现在的酒泉)也有两处回民起义,先后被镇压,肃州被屠了城。这就是同治年间回民大起义。

从这三次起义可以看出,最初回族人并没有招谁惹谁,只想保住自己的信仰,平平安安过日子。而蛮横霸道的清朝政府对回族怀有偏见、先要灭掉回族军队,回军起义失败后,清廷更是对回族视若仇敌,野蛮压制,双方的仇恨越结越深,回族的反抗也就接连不断,失败后被严酷处置。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回族人就好斗。任何有血性的民族,只要被歧视、被侮辱、被压迫、被伤害,他就有权利反抗,为争取生存权、信仰自由权而战。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我们简单回溯了回民在清代非常悲惨的遭遇,第二层要说一说关于回族历史的文学叙述。有位回族文化人叫孔德军,他说:“回族在清代遭受的灾难,堪与希特勒时代的犹太人相比。”这样一段惨痛的历史,因为种种原因不为普通人所知,或者被歪曲,到了几百年后的现在,应该由文学来描述了吧?但是,关于回族这段鲜血史的文学描述是十分薄弱的,没有人来描述这些事,广大的读者和回族民众就没办法得知这些历史。直到1990年以后,张承志这个北京的回民作家写出了他的巨著《心灵史》以及《西省暗杀考》《黄泥小屋》等写西北回族的小说。另外我们知道的还有一部小说《东望长安》,描写同治年间回族起义失败后由白彦虎带着历尽千辛万苦逃到国外去的一小部分回族人(学界叫东干人)历史的。此外还有《穆斯林的葬礼》,近些年来宁夏的石舒清、查舜、马金莲这样一些小说家也写了一些回族题材小说,他们写的都是当代回族人的故事,信仰、心理这些事。文学界大致就是出了这么一些书。可以说大片的回族历史尚未被开挖。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实事求是地说,还是和回族作家们本身的学识、文学功力有关,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去写回族这段历史。汉族有这样能力的作家因为种种忌讳不敢涉足这段历史。为什么忌讳?我们也要承认,回族人民对描写自己民族的作品特别敏感,书中有点毛病,反应就特别激烈、冲动。为什么这么敏感?原因就是他们受过深重的伤害、长期受到形无形的歧视,且处于弱势。就好比在伤口上浇水、撒盐,其反应就比正常的皮肤要敏感、强烈得多。这一点心理背景,我们也要理解。但我也认为,回族同胞要冷静、理智一些,要允许书中出现错误,只要它不是有意侮辱人、歪曲历史、诋毁宗教信仰。两种性质要分辨清楚。因为书是人写的,是人就会发生错误,要允许人出错、改错。没有哪个人、哪本书是一言九鼎、百发百中、不出一点错误的。在《回惊天下》的序言里面,回族人士喇智敏先生也提到这个问题,回族人要注意防备过于冲动、过于激烈。这是回族智者的提醒,要引起注意。这种冷静、理性、谅解、宽容的态度对鼓励作家们描写回族的历史是有益的。如果出一点错,大家就揪住不放,不依不饶,那谁还敢去碰这些领域?都不去写,吃亏的是谁?说实话,这样对发展回族自己的文化不是很有利的。

鉴于回族历史的文学叙述非常薄弱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甘肃文化出版社想试着拉开叙述回族历史的大幕,用长篇小说的方式大规模描写回族的历史。我们曾经策划了一套历史小说叫《甘肃历史小说丛书》,是把甘肃历史用一个朝代一部小说的方式描写出来。清代卷就定在集中描写回族历史,因为我前面说的几次回民起义基本上都发生在甘肃。我们期望以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的写实笔墨揭开这段历史的真面目。这一卷的任务就落到了作家陈自仁的身上。他有一个宏大的构想,叫《天倾西北》三部曲,第一部叫《回惊天下》,就是现在我们说的这一部,主要写米喇印起义;第二部《魂断关山》,写的是苏四十三起义;第三部《血祭高原》,写的是同治年间的起义。通过三部小说把回族在清代的的历史完整地勾勒出来。我要顺便介绍一下陈自仁先生。陈自仁先生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他对历史很熟悉,特别是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历史非常熟悉。第二点,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作家,他私下跟我多次说过,回族在清代的命运太悲惨了,这段历史不描写出来实在是对不住历史。他在这三部小说中的立场,是站在被欺压的民众一方的,是尽量客观公正地描述这些历史事件的。他也是一个资深的作家,已经出版的长篇小说七八部了,中短篇小说更多了,几十年磨练,他的小说功底已经非常好。他具备了这些素质,回族这段历史由他来写,非常合适。另外他是汉族人,要描写回族人,进入回族的历史,面临的困难和风险是很多的,这是需要一定的胆识的。小说第一部写出来了,我作为编辑读稿子,感觉非常不错,他是下了大功夫,这是他的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高峰。他自己也对这个三部曲很有信心。当然真正好不好,要请回族各界人士和读者们来鉴定。小说稿子请马通、马煜东、喇敏学、张维真、孔德军等十多位回族学者、阿訇、文化人看了,他们十分认可,提了不少宝贵意见。特别是孔德军先生,我觉得他对自己母族的文化事业怀有一种深沉的责任感,对这本描写回族历史的书,他读了以后很激动,出了很多好主意,尽力帮助,令我们很感动。我觉得回族人现在经济上好过了,但文化事业还不很发达,要靠这些有民族良知的文化人和我们来共同持续努力、推动。一个民族,只有经济、文化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

下面我把《回惊天下》简单介绍一下。我认为这是一部高度写实的小说,他对这段历史有精当的认识,从容地描写了起义的全过程。它描写了起义的原因。写起义一开始势头非常凶猛,形势非常好。再后面写到毕竟是孤军作战没有后援,起义的农民都是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也可以说是乌合之众,打仗能力弱、武器差,所以起义军很快陷入了困境,最后彻底失败。同时他又是个有经验的小说家,没有陷入历史资料的乱麻堆,纠缠不清,他把不适合进入小说主线的东西剔除掉,几条情节线把握得很有分寸,非常紧凑,读起来非常吸引人。所以,从我的看法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信赖的小说,它达到了历史的真实性。另外,这部小说对主角米喇印的塑造非常成功。他有大将风度,一开始对清廷的险恶用心看得很清楚,内心十分愤怒,但真正要发动起义,他又很慎重,反复考虑,周密策划,因为一着不慎,几万回族军人就要遭殃。在甘州(张掖)约请清廷大臣吃饭,伺机杀掉他们,显示出他的智谋。后来局面越来越困难,有好多人逃跑、叛变,到最后起义失败,他自己战至一兵一卒,壮烈就义。除了写米喇印以外。还有写丁国栋,是米喇印最得力的一个助手;还写到大阿訇为保护回族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写到敌我双方两个小女子,很有意思。对方写到了老奸巨猾的清朝官吏、悍将,甚至写到了镇压回族起义的军队里还有回族军官,很厉害;还有包括明肃王、民间侠客,可以说是人物形象琳琅满目。陈自仁的小说语言也很娴熟、洗练。

《回惊天下》这个书今天下了印刷厂了,一周之内就能出版,希望我们的读者,特别是回族的读者,能够喜欢这个小说。另外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陈自仁先生的第二部小说已经大部分写完了,顺利的话我们年底也可以出版。我们一定和陈自仁先生密切合作,把这一套书打造成精品。我希望,我们作为出版者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得到回族同胞们的理解。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我们文化出版社近年在回族文化图书的出版方面是花了气力的,已经出版《回族典藏全书》《甘肃回族史话》《不要生气》《甘肃东乡族史话》《甘肃保安族史话》《临夏州史话》《古兰经故事》等一批图书,欢迎各位登陆甘肃文化出版社网站、淘宝店浏览,也欢迎各位回族学者、作家与我社合作,为回族文化出版而尽绵薄之力。

谢谢大家!

2014年4月15日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