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源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赋予了庆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数量丰富、价值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被誉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环县道情皮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剪纸、庆阳唢呐艺术、环县皮影戏、陇东窑洞营造技艺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多达33项。庆阳先后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皮影艺术之乡”等十多项命名。
千百年来,庆阳人民在耕作之余,喜欢用朴拙的香包、喜庆的剪纸、粗犷的民歌表达他们的悲喜。这些艺术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由于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同时,也备受专家学者的关注。2002年端午节期间,庆阳市委、市政府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以此为开端,庆阳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培育主体,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增收”的思路,把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作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节会为主体,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3届农耕文化节、12届香包节和3届道情皮影艺术节。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已成为庆阳民俗文化交流、展示、宣传、推介的重要平台,对庆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08年,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授予首届节庆中华奖“弘扬传统节日奖”,2013年又被授予“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
利用节会的助推,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发展和提速发展积累了经验,初步形成了以香包刺绣、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广告创意设计、新闻出版、文化会展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目前,全市有规模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公司203家,其中独立注册使用商标的公司就有14家。全市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品达20多个大类5000多品种,年生产产品900多万件,远销到全国56个大中城市及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文化产业的产值比上年增长53%。
为了把淳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和经济支撑,庆阳市在培育民俗文化产业上不遗余力,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后,庆阳市坚持强化“四项措施”抓保障,注重“四个方向”促发展,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品牌效应凸显,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果良好,可谓一石三鸟。
在强化文化产业发展保障措施方面,庆阳市首先从健全机制,搞好顶层设计入手,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特色文化大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文化事业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两个协调推进小组。围绕文化大市建设,抢抓政策机遇,2012年研究制定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意见和方案,明确了任务分解表和实施的“路线图”;去年又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及九大工程实施方案,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理清了思路,提供了保障。其次,加大投入力度,从去年开始,庆阳市将财政每年列支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从2011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在此基础上,积极与金融单位沟通衔接,农发行庆阳分行承诺,“十二五”期间给予庆阳文化事业5亿元的授信额度,此外,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及兰州银行庆阳分行也均承诺给予2亿元的授信支持。同时,庆阳市还争取政府资金投入、国省投资金和社会融资13亿元,支持重点文化项目工程建设。市上对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的项目,放宽市场准入,优先提供用地,实行税费优惠。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为文化大市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加强产品营销。庆阳市政府积极搭建销售平台,一方面通过连续举办香包节、农耕文化节和皮影艺术节等节会活动,组织8县区企业和生产大户集中销售,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民俗文化企业参加国内外文博会、非遗节、商品订货会和商品交易会等。今年春节期间,由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组织2家香包民俗文化公司赴宁波古楼展销、2家公司参加了成都年终商品订货会。仅去年第十一届香包节期间,全市共有141家公司参展,销售产品162万件,吸引参观人员达10万多人次,销售额1063万元。签订大宗订单,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了26万个小金瓜、吉祥果香囊订单,合同金额204万元,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与青海省民和县签订生产刺绣作品230件,与陕西省旬邑县签订生产刺绣作品420件。四是强化宣传推介。通过与央视合作、与国内知名网站联手、在重点区域制作广告牌等办法,多途径宣传庆阳民俗,推介文化产品。
在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上,庆阳市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在庆阳市凌云服饰集团、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甘肃省环县龙影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万红绣坊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的香包刺绣公司从2005年的45家增加到现在的203家。注重产品研发,市上连续四年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共同设计研发新产品,目前设计研发了“丝绸之路人偶系列”“黄河古象系列”“皮影小剧场系列”“回娘家人偶系列”等新产品,市场效益明显。同时,鼓励龙头企业自主研发新产品、占领市场高地。注重对外交流,仅去年,庆阳市就先后组织民俗文化企业参加了第八届深圳文博会、第十八届兰洽会、第五届甘肃省文博会、第六届中国西部文博会、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天津非遗展、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韩国全州第二届亚太非遗节、第四届中欧文化论坛暨中欧企业文化建设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会展。各县区也组织企业参加参加国内外各类节会。注重人才培养,全市及8县区连续4年培训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6万人次,对全市文化产业管理人员、企业厂长经理、香包刺绣皮影剪纸技术能手3个层次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全部进行了轮训。同时,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赴庆阳就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香包生产设计等进行讲座、培训,组织部分工艺美术大师、民俗企业管理人员赴中国美院进行学习深造。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125名、省市级民间艺术大师近千名。
经过多年持之一恒的努力,如今,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已经形成了“两街两城两园”的产业聚集区和多点带面的生产加工区。西峰区的桐树街共有香包、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产品销售公司13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年生产销售香包等民俗文化产品35万件,销售额500万元左右;“锦绣坊一条街”更是集香包刺绣、剪纸皮影、泥塑雕刻、古玩字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是全市最早的民俗文化产品专业市场,有24家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经营公司,展出各类文化产品近20万件。庆城县的“香包刺绣城”汇集了30多家香包刺绣公司,西峰区的“北部商城”集聚文化产业公司35家,年生产各类产品近4000万件。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的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和岐黄中医药文化生态园,已经成为庆阳乃至全国知名的农耕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代表性园区。
按照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今年庆阳市的目标是,在做好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二期工程的同时,按照全国民俗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西北最大民俗文化产品产研销集散地的标准,实施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由政府职能部门主导,积极实施民俗文化产品研发、产品营销、产业集聚和产业人才培训四个工程,同时扶持鼓励产业大户和艺术传人开展传、帮、带,壮大民俗文化产业技术人才,成立产业公司,规范产品标准,注册商标,全力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力争全市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11.67亿元,实现增速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