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西和县委书记周子强:让乞巧文化走向世界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屠国玺 时间/2014-06-01 19:45:16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西和县位于陇南市北部,是陇南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桥头堡。伏羲文化、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特色文化、绿色生态和有色冶金三大产业在这里融合发展。

西和县位于陇南市北部,是陇南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桥头堡。伏羲文化、乞巧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特色文化、绿色生态和有色冶金三大产业在这里融合发展。

“探路陇之南”集成报道团队对西和县委书记周子强进行了专题访谈,他认为西和将在扶贫开发、特色文化建设、非公经济发展等方面寻求突破。而其中,他最希望具有千年历史传承、独特文化内涵的西和乞巧风俗能够走向世界。

记者:如果让您把当地推介给陇南之外的地方,您将会采取怎样的描述,能否列举当地的三个“地方名片”?

周子强:西和的“第一张名片”应该是“伏羲生处”。据《路史》记载,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夷(池),长于成纪”。有80多部典籍文献对仇池山都有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的千古名篇,宋代大词人苏轼发出了“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的感叹!

“第二张名片”应该是“乞巧之乡”。乞巧女儿节是古老的秦人遗风,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和民间工艺为一体,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人数之众多,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2007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张名片是“仇池古国”。魏晋时期,杨氏氐族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了“仇池国”政权,历经三百余年,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问:在当地各项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您最满意的是什么产业,当地采取了哪些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办法?

答:我们西和县已经初步形成的产业结构,包括了以铅锌、锑、黄金为主的有色冶金产业,以马铃薯、半夏、苹果、核桃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以乞巧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产业。要说最满意、最有发展潜力的还是“特色文化产业”。

甘肃省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而“西和乞巧”无疑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品牌。过去几年,我们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乞巧女儿节,特别是去年中国乞巧文化北京高峰论坛等10项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让乞巧文化引起海内外更多的关注。

我们还加快推进乞巧文化创新发展,创作生产了大型秦腔剧《七月七》、舞台剧《乞巧情》、微电影《乞巧缘》、中英双语《乞巧动漫》、《乞巧连环画》、《女儿巧》系列乞巧主题歌曲等一批文艺精品。

另外,我们还推进乞巧文化生产性保护,成立了乞巧文化旅游传播有限公司,开设“乞巧坊”网店82家,发展“乞巧坊”民俗村20多个,开发了刺绣保健枕、书画麻纸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妇女就业近万人,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我们还诚挚邀请各位朋友能够来参与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将从今年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分别在北京和西和两地举办,届时大家能体验古老迷人的乞巧风俗。

问: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目前发展比较孱弱、存在最大困难的是什么地方?需要怎样的帮助和扶持?

答:当前西和发展中最大的困难还是扶贫攻坚问题。特别是产业扶贫问题仍然是我们最大的短板。比如,西和是享誉全国的半夏之乡,全县半夏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由于受技术和资金的制约,种茎脱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影响半夏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需要对这些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在资金、技术、金融等方面上给予大力支持。

问:在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当地为密切干群关系,采取的措施当中哪三条您认为最有效果?您是怎样和群众打交道的,具体做了什么事情?

答:一是着力打造便民服务“四个平台”。以方便群众、服务发展为切入点,建成了阳光政务、民生保障、普惠金融、网络问政“四个平台”,建成了最低生活、特困供养、特困救助、专业救助四条保障线,实现了县乡村民情直通和民事直办,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服务便利。

二是全面推行“1+1+10”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全县3000多名机关党员每人联系帮扶1名农村党员,1名农村党员联系带动10户普通群众,实现了联系群众和为民服务制度化、经常化、长效化。

三是健全完善农村“一会两队三员”社会治理体系。在全县384个行政村全部组建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便民服务队、护村巡逻队和民情信息员、人民调解员、治安保卫员,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村两委民主决议,理事会具体办理、监事会有效监督,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村级事务管理新模式。

就我个人而言,今年以来我先后10多次到大桥特困片区以及我个人的联系点仇池村,带头落实党员结对帮扶措施,上门倾听群众意见,实地协调解决行路、饮水等困难。

目前,除了仇池村道路整修、人畜饮水、危房改造等各项工作已全面铺开之外,其他20个特困片区美丽乡村建设也已全面拉开。

问:在您看来,当地过去10年发展中变化最大的哪些地方?让您展望一下,在未来5至10年,当地将会发生怎样的大变化?

答:过去的十年,是西和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十年,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十天高速等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农村通村水泥路硬化率达到了65%以上,大力开展“美在西和行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有效改善,一批生态文明新农村拔地而起。

展望未来五至十年,随着十天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西和将成为连接关天和成渝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带动乞巧文化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努力把西和建设成为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基地、有色冶金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美丽乡村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