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庆城县民族刺绣文化香包成就大产业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先朝阳 涂文奎 时间/2014-06-06 10:22:12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在庆城县,人们自古就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当地妇女或多或少都能拿出几种不同花色的香包。正是如此,张晓华从小就跟着祖母、母亲学绣香包。

正是麦子扬花时,在庆城县农舍人家,妇女们都忙着飞针走线,一块块丝绸、一根根彩色丝线被一双双巧手织绣成了各种精美绝伦的香包艺术品。

如今,在庆城县,原来用以传情达意、祈福辟邪的小香包,已经悄然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

庆城县赤城乡周庄村张晓华凭着做香包的手艺,短短5年间盖起了新房、买上了轿车,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在庆城县,人们自古就有佩戴香包的习俗,家家户户几乎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当地妇女或多或少都能拿出几种不同花色的香包。正是如此,张晓华从小就跟着祖母、母亲学绣香包。

“以前,只有农闲时大家才会聚在一起拿出针线,找出布头画、缠、剪、绣。”张晓华说,十几年前,绣香包只是农村妇女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形成今天这样的生产规模。

2002年,庆阳市举办第一届香包节,首次提出“香包的发展要走产业化路子”,并决定在全市扶持发展香包刺绣产业。此后,庆城县年年举办香包节,做香包的人越来越多,香包买卖也越来越火。

中国民间艺术大师曹爱玲是入驻庆城县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城的生产大户之一,她的店铺里摆放着各种大小香包,有葫芦、金瓜、荷花、狮子等造型,色彩绚丽、做工精巧。“根本不愁卖。”她告诉记者,现在庆阳香包的影响大、销路远,一年四季都有订单。

记者在玄马镇贾桥村唐喜琴家看到,她家每间窑洞门前都有一块醒目的牌子:加工间、展示间、洽谈间等。10年前,唐喜琴拿着自己制作的刺绣香包在市场上出售,最小的香包也能卖到两三元,这让唐喜琴对发展香包产业有了信心。从最初一个人小打小闹,到后来带领村里妇女一起做,她们的产业影响不断扩大,很多订单也接踵而至。“现在,一个狮子枕头可以卖到三四百元。”提起近日的生意,唐喜琴乐得合不拢嘴。

在庆城县玄马、赤城等几个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区,香包生产加工已形成了家家有“车间”,人人是“工人”的格局。目前,全县有香包生产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妇女超过3万余人,占全县农村妇女劳动力总人数的40%以上。产品有绣花鞋、绣花鞋垫、枕顶、香包等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1000多万件,远销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年销售收入两亿多元。“小香包、大市场”和“小香包、大产业”成为这一特色文化产业的两大特色。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