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乐顶碗舞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08 22:21: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民乐顶碗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民乐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洪水镇是民乐顶碗舞的发祥地,顶碗舞集杂技与舞蹈为一体,具有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等特点,是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

民乐顶碗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于甘肃省民乐县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洪水镇是民乐顶碗舞的发祥地,顶碗舞集杂技与舞蹈为一体,具有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等特点,是一种独家传承的民间舞蹈。顶碗舞自18世纪(清乾隆年间)传入民乐以来,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顶碗舞已成为该县地方代表舞蹈。

顶碗舞是一个集民族性、民间性、技巧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集体舞,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

独特的表演形式。跳舞者头顶瓷碗,口衔竹条,两手各拿一碟一筷,筷子两头各系一铜铃红穗,舞时磕动“口条”敲击头上的瓷碗。同时,用筷击碟,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碗却始终稳稳地“端坐”在舞者头上。传统的民间舞步。以传统秧歌十字步为基调,再配以“三步一抬”、“梭子步”、“垫步”、“斜后点步”及“云步”的交叉使用,使场面的变化更加丰富多彩,舞蹈的地方特色更加浓郁。

典型的民间音乐。民间艺人在顶碗舞的流传过程中,巧妙地收集了断断续续的音符,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顶碗舞音乐风格。演奏的乐器主要有笛呐、板胡、二胡、三弦、笛子、钹、梆、碰铃、锣、鼓和京嚓。表演时敲击碗、碟的声音此起彼伏,舞乐浑然一体,过门如微波荡漾,高潮如排山倒海。表演者不知道“编钟”的奥妙,但却用碗筷演绎了“编钟”的真谛。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顶碗舞集舞蹈与杂技为一体,动作优美,技巧娴熟,起卧自如,舒展大方,是民间舞蹈艺术中的精品。通过走、跳、站、跪、爬、滚、翻等许多高难度动作演练出各式造形,时而奔跳来回穿插,旋转如陀螺捻线,振臂似紫燕高飞,挥袖间如天女散花,张扬时似嫦娥奔月。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