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台狮子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08 22:24:00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舞狮活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各地玩法基本相同。但青城有一种玩法则别具一格,必须用长条板凳或者方桌搭起高山架来玩,并由猴子和猩猩配合表演,动作惊险玄妙,故事幽默有趣,且表演者必须有武术功底才能登山表演

舞狮活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各地玩法基本相同。但青城有一种玩法则别具一格,必须用长条板凳或者方桌搭起高山架来玩,并由猴子和猩猩配合表演,动作惊险玄妙,故事幽默有趣,且表演者必须有武术功底才能登山表演,这就是“道台狮子”。一百多年来它作为青城的一种杂技社火流传至今,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道台狮子”是在同治年间由山东艺人传入青城的。同治十一年,有一伙山东籍艺人,在省城院门(今兰州市委门前广场)搭起柴山玩狮子,在表演时身穿红色衣裤,头戴纸壳猴相面具的猴子,一不小心从柴山顶部跌到广场中央旗斗内,负责治安的官员恐其技艺高超惹出事非,将这些演艺人逐出兰州。他们连夜乘竹筏,顺水而下流落到一条城,住在长寿巷,与该巷练武同行飞腿张三、铁臂刘元、铁爪李二以及滕万和等结为朋友。一来二去将其玩狮技艺传给了他们,并把玩狮道具留在长寿巷,遂后回了山东。事隔几年后,有位姓张的道台流落青城,对玩狮极为感兴趣,他听到人们的描述后就出资组织人员,深造技艺,依其套路创新规范,舞狮者技艺逐年提高,且代代相传。后人为了纪念张道台的功德,便将这种玩法的狮子称为“道台狮子”。

“道台狮子”的角色有猴子、猩猩(俗称傻娃子)和狮子。猴子穿红上衣、红裤子,腰间系黄带子;猩猩反穿皮褂子,下穿绿裤子。猴子和猩猩所戴得的面具用纸锦制成,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天然成趣、栩栩如生,现今所存的系本地工匠艺人所做。狮子皮(由二人顶)原物还在,其头用竹子扎制而成,玲珑轻妙、别具风韵。表演时猴子用棍棒,猩猩手拿拂尘与蒲扇。

道台狮子有四种表演方式,包括柴山、一字大板桥、翻天印和五篡梅,其中柴山和一字大板桥,翻天印和五篡梅分别结合表演。

柴山表演道具为长凳,将长凳搭起,每层一对,层数一般为奇数层,最高时达21层。摆放时最下面一层是一对大崇凳,顶上放一条凳,凳与凳之间的方向是交叉的。表演开始,猴子和猩猩在柴山四周的场地戏耍,所用拳路是六合拳。猴子手执木棍,长约五、六尺,“猩猩”左手拿扇,右手拿拂尘。戏耍动作有“蝎子走路”、“螃蟹走路”、“蜘蛛捞蛋”等,而后共同上山,途中相互嬉戏。到山顶后,猴子在横凳子上直立,做动作,然后倒立,猩猩挂在凳子下做各种惊险动作。柴山表演的高潮是猩猩将狮子请上山的部分,在“山顶”狮子直立于横凳子上做动作,猴子、猩猩在横凳两端表演。下山时,狮子先下,猴子、猩猩随后,下的同时拆凳子向下扔,下面有人接应。柴山拆下后,就将凳子两竖一横连接摆在街道中,玩一字大板桥。

翻天营表演道具为方桌,最下面九张,向上依次减少一张,到第九层后在上面再倒放一张,四腿朝天(也就是第十层)。翻天营地上的表演过程和动作与柴山大同小异,但上营时动作更为玄妙。高潮部分仍在营顶,狮子站在朝天的四条桌腿上各戏耍一段,“猩猩”在桌腿中间作陪衬。“狮子”换脚的动作之快之险,令观者也是提心吊胆。翻天营表演后方桌随即拆除,摆成五篡梅。此时的表演以 “狮子” 为主,最典型的动作为“窝里藏身十八滚”,“猴子”和“猩猩”作陪衬。

道台狮子在表演时所配的乐器有锣、鼓、铙钹。打法是:锣——○ ○ ○○,铙钹——◇◇◇    ◇◇,鼓点随锣和铙钹。

\" style=

道台狮子传入青城后,得到了地方武术行人的不断完善,标准提高,套路新增,成为了突出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在一百五十余年来涌现出了不少的爱好者、支持者,以及演艺名人,他们推动了道台狮子在青城的进一步发展。

在每年春节的正月十五和十六两天分别表演柴山和翻天印,来自上下峡口、南北二山、甚至靖远的观众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整个青城街上,男女老幼,人山人海。上世纪六十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道台狮子逼迫停演。

2005年镇党委、镇政府为了保护抢救民间民俗文化,将停演四十多年的道台狮子柴山重新挖掘,并组织上演,使得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起死回生。2007年道台狮子被列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