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洮傩舞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08 23:00:33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万载傩舞,又称《跳魈》和《搬案》,除表演驱鬼捉鬼外,还以舞蹈形式来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驱瘟除疫、人丁兴旺。万载傩舞由 24人表演,表演者都必须头戴面具,身穿古代服装。面具均由香樟木精雕而成,并都必须请华山教的土师进行“开光”,

临洮傩舞

傩,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多为迎神以驱逐疫鬼。傩舞,是在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蹈。它源远流长,早在《论语·乡党》中就有“乡人傩”的记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万载县的傩舞,始于元而盛行于明代初期,以客家地区的潭埠镇、株潭镇为主,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格。2005年 6月,万载县派出由95人组成的傩舞队,参加了在南昌市举行的、有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巴西等 6国和江西、湖南、云南、安徽等省共30支傩舞队1500余人出席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在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原汁原味、古朴洒脱的万载傩舞表演,一举夺得了最高奖“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唯一的“江西傩文化展金奖”和“中外傩艺术展演银奖”3块奖牌。同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载傩舞,又称《跳魈》和《搬案》,除表演驱鬼捉鬼外,还以舞蹈形式来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驱瘟除疫、人丁兴旺。万载傩舞由 24人表演,表演者都必须头戴面具,身穿古代服装。面具均由香樟木精雕而成,并都必须请华山教的土师进行“开光”,意为傩神招收阴兵、阴将,这样,傩神才有灵验,才能驱妖镇邪。万载傩舞面具的设计极富民族传统色彩,有的目瞪口阔、有的眉清目秀、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滑稽可笑,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美,而脸谱的颜色也各有不同,分红、绿、黑、白四种。潭埠镇沙江桥的傩舞面具等艺术品,曾参加省“傩乡杯”艺术品展览,还获得了优秀收藏奖。万载傩舞的舞蹈动作,简单古拙,跳时,表演者除手执月斧、干戚等兵器和拂帚、令旗等道具外,步法还十分讲究,每前进一步,首先是稍稍提起左脚,然后高提右脚,如此曲折呼唤行进。在跳傩时,每一动作还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符合“方、圆、扁、仄”的规律。所谓“方”,是指手上动作要方正得体,棱角分明;“圆”是指在转圈时,只能转动半步,不能越位;“扁”是在扭动身体时,面向要保持清楚;“仄”是在表演倾斜动作时,要把稳节奏,保持稳定。同时,还要边舞边打出各式各样的手势(俗称“拗诀”),以表示驱鬼驱邪。这些特点便形成了万载傩舞独特的悠闲、庄重、轻盈、洒脱的风格。 

万载傩舞共有17个节目,按出场次序为:《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鲍三娘与花关索》、《杨帅》、《小鬼钻圈》、《判官捉小鬼》、《上下关比武》、《沙和尚》、《城隍传旨》、《土地》、《小鬼爬单杆》、《小鬼爬双杆》、《雷公》、《团将》等。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文傩”面具清秀,身穿长袍水袖,手持三角令旗,其身份有如古代军营中的中军。这17个节目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要算《开山》了,它的状态是:头长双角,怒目圆睁,口长獠牙,左手握凿,右手执斧,时而斧劈山,时而凿开路,动静结合,美妙有趣。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西分会曾在美国纽约、洛杉矶等城市展出了这 17个万载傩舞节目的彩色照片,获得好评。傩舞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团将》,此时,跳傩气氛达到了高潮,鞭炮声声,海螺阵阵,唢呐吹出曲牌《长牌子》,在打击乐的配合下,大菩萨(傩神)手执七星宝剑,在万民伞下不断起舞,待跳完“七星斗”后,傩舞结束。 

万载傩舞一直流传至今,历代不衰。近年活跃在万载民间的傩舞队有 17支,分布在全县90%的乡镇。客家人居住较多的潭埠镇的池溪、茵果和株潭的车陂、同胜等村最为活跃。跳傩舞前,要到傩神庙举行请傩仪式,称为“出案”。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傩庙大开正门,燃烛鸣炮,鼓乐喧天,由傩首从神龛上请下傩神大菩萨,为其用清水洗脸,更换新帽后,便将大菩萨安放在交椅上,然后再置于神龛前的香案上。过了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傩舞队便抬着傩神一路吹打,前往各村和邻县跳傩。供奉傩神的傩神庙,据《万载县志》载,全县共有 8座,分布在黄茅、株潭、潭埠、马步、白良等乡镇,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文革”破坏,现保留较为完整的只有“沙桥傩祠”一座,在潭埠镇的沙江桥,坐西朝北,占地 2亩多,民间称“傩庙”。傩舞因 24名鼓乐手,故又称“二十四戏”。 

万载傩舞,蜚声海外,国际傩学研究专家、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东洋文化研究所文学博士田中一成先生,曾专程到万载潭埠镇池溪村考察傩舞,参观了沙江桥的傩庙,观摩了傩舞表演,并进行了实况录像。田中一成先生对池溪傩舞队的表演技艺及保存完好的傩艺术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万载傩舞,是保存完好不失艺术原貌的民间舞蹈珍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田中一成先生还将万载傩舞收进了他的长篇巨著———《中国巫系演剧研究》一书中。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