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皮影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又称“影子戏”,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受陕西皮影的影响,但是又结合了本地的民俗与音乐。甘肃民间影子戏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三地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其中陇东环县的音乐唱腔属于道情系列,源自道家的音乐,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陇南西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民间音乐,俗称“灯调”,后来,通称“影子腔”,陇西通渭的音乐唱腔是道情、秦腔,还有皮影小调“三下锅”。
甘肃皮影主要集中在陇东一带。即平凉、庆阳地区各县。如环县、华池、宁县、庆阳、镇原、泾川等地。据传明清时期这里已有皮影戏流传。陇东皮影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有特色,所用剧目多保留了传统的“图”和“卷”如《苦节图》、《忠义图》、《牧羊卷》、《孝廉卷》,另有《韩湘子出家》、《孙宾坐洞》、《白蛇传》、《葵花镜》等。道情唱腔地性很强属板腔系。所用乐器也保留了民间说唱形式,如干鼓、皮鼓、渔鼓、简板、甩棒、四股弦、小唢呐等。影人形制大者达30厘米,比例上头大身小,也有特色,其它环境衬件如殿堂帅帐、案几牙床、假山花屏多被缩小。影人制作也很讲究,忌用驴皮,只用牛皮。
甘肃民间原生态的皮影戏演出以素有“皮影之乡”美称的环县道情皮影为盛,全县现在还有九十多个戏班,演出比较经常的仅有二十个左右,并且也仅限于一些民间通俗宗教的仪式、庙会、婚丧嫁娶和政府汇演等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