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谷道情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0 19:51:01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甘谷,古称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县,迄今有2680年,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史称“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巍巍朱圉雄峙,滔滔渭水长流,名山大川,载于《尚书》。

甘谷,古称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县,迄今有2680年,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 史称“甘谷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巍巍朱圉雄峙,滔滔渭水长流,名山大川,载于《尚书》。

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不少仁人志士。而一种古老的唱腔艺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历经千年传承而经久不衰。 这就是被称为“黄冠体”的甘谷道情。 在甘谷县城关、磐安、六峰、白家湾、新兴等乡镇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具有北方说唱音乐特点的道情艺术,成为甘谷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道情古代也称为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一种说唱艺术。唐朝《续仙传》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可能是对早期道情的最具体的描写。唐朝中期时,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爱中国传统的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一时道教大兴。唐玄宗为了表达对道教的推崇,还与道教理论创始人老子李耳,续起了家谱并亲切地称老子为自己的远古祖先。甘谷道情历史渊源已不可考,但从十六国时期西秦王朝形成的西秦腔和甘谷道情中七声燕乐音阶的特征来看,它的形成也应在十六国时期的西秦王朝,后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具有一定道教传播色彩的演唱形式。

甘谷道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借鉴了秦腔和地方小曲的唱腔,使其地方特色明显的同时,弥补了道情本身某些唱腔的不足,成为具有原始唱腔和地方特色的独有艺术。

甘谷道情的唱词有古老的传统道情,也有歌唱者自己制作的新唱词,还有演唱艺人随口随唱、现场自编自唱的歌词。甘谷道情是一种说唱音乐形式,艺人手持渔鼓、简板、盘腿而坐,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形式上以一人演唱为主,亦有一唱众和的形式。受现代生活娱乐方式的冲击,甘谷道情的生存环境逐渐缩小。现有艺人,大多年龄偏大,部分艺人离世,使曲牌、唱腔不断失传,已濒临灭绝。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