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春官歌演唱

来源/ 甘肃文化产业网 作者/ 时间/2014-06-10 20:31:49
甘肃文化产业网按 春官进门有规程,先要给掌柜的开财门;上开一对天财门,两座狮子虎沉沉。下开一对地财门,地下龙脉往上升。一开东方甲乙木,又增寿来又添福。二开南方丙丁火,老少安康消病魔。三开西方庚辛金,秤称银子斗量金。

春官,西周时期就出现的官职。千百年来,春官在民间生生不息,以歌谣送春天的祝福,提醒一年节令时日,促进农耕。

春节来临,我们来到陇南大山深处的小村,寻访春官的踪迹。

山洼小村,悠扬的歌声响起,春天也就临近了

这是一个小村,小得不能再小。十余户人家,沿着山沟一侧,零零散散,分布在半山腰。站在山间,抬头就能望见省道S219线。山路陡峭弯曲,通行不易,能听见公路上的汽笛声,山路却无法通行汽车。偶尔能看见一辆三马子吃力地在山路上爬行,这算是告诉人们他们并没有远离现代社会。

“春官进门有规程,先要给掌柜的开财门;上开一对天财门,两座狮子虎沉沉。下开一对地财门,地下龙脉往上升。一开东方甲乙木,又增寿来又添福。二开南方丙丁火,老少安康消病魔。三开西方庚辛金,秤称银子斗量金。四开北方壬癸水,免得口嘴惹是非。五开中央戊己土,吉祥如意满屋金。”

这是2013年腊月十六的午后,西和县石峡镇坦土村三社的一农家小院里。此时,阳光斜射在山坡上,四周群山寂寂,远方鞭炮不时响起。农家小院很简陋,十多个平方米,靠山的一面是一间平房,往平房前走上几步就是悬崖了。虽简朴,但却收拾得很整洁,有条有理。小院中我们见到了春官老艺人唐东亮。

唐东亮是西和有名的春官艺人,一见面老人就自豪地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省群艺馆的华杰就曾听过他唱春官歌。华杰长期致力于民间文艺研究。1991年,华杰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春官歌》获得了“甘肃民间文学十年”一等奖,后来被译成英文单行本。

唐东亮很健谈,但腿脚有些不方便。我们坐在小院中,他给我们说了流传在陇南的春官歌。说到高兴处,他就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

春官歌曲调悠扬,开头多是以悠长的“哎”字开始,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这种唱法,似乎和演唱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这里是陇南山区,也是西秦岭的一部分,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相对甘肃的其他地区,这里植被保存相对比较好。山高林密,往往看不见歌唱者。要唱之前,自然就要悠扬地“哎”上一阵,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其实,许多歌谣都有这样的特点,以“哎”字开始,或调匀气息,或者酝酿感情,或者引起注意。

春官歌的唱腔,相对陇南山歌、社火唱腔都不同,它是一种吟诵性唱词,半说半唱,既像朗诵,又像唱腔,总体来说,字多、腔少。歌词往往是上下句结构,成为说唱音乐中独具风格的唱腔。春官歌,带着典型的农耕民族色彩,曾经广泛流行于各地,如今随着时光的推移,曾经的春官歌也渐渐地远去了。许多地方社火队中,虽然依旧保留着春官,但这种春官和陇南山区的春官,还是有区别的。

陇南地区的春官,其实是一种报春的说唱民俗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冬至节后进行,春官们走东转西,游街穿村,给人们赠送《二十四节气表》,其主要流传于陇南礼县、西和县的数十个乡镇。

按照古老的传说,每年的冬至节后,到春节来临的这段时间里,人们既要准备过年,又要筹划一年的农事。筹划农事,就要按照二十四节气行事。传说,冬至节后皇帝先要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将新一年的“节气表”,也就是一种历书,颁布天下。古代盛行天人感应的学说,天象往往被看做上天的暗示。因而,记载着二十四节气的历书,必须由政府通过颁发,作为基层的春官也就应运而生。

春官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据说当时有“春官青云”之说,可见此时已经有了春官。但最早的春官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礼》中将春官称为宗伯,属周礼中六官之一,专门负责掌管周王室祭祀典礼活动的官员。汉代则有“春官为木正”的说法。唐代时武则天曾经把礼部改作春官。唐宋之时,我国农业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春官的职能也不断缩减,有时成了主管天文的官员了。明清时期,春官已经有职无权了。春官说唱也渐渐成了一种民间活动。

唐东亮说,冬至节后春官们拿到节气表的印版后,各村就要组织人们进行印刷,一切准备就绪,选好黄道吉日春官们就出发。

各路春官一路走,一路唱,通过说唱的形式将《节气表》分给各家各户,春官们演唱的内容丰富,曲调动听,幽默诙谐,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快乐。

春之门就在一阵阵悠扬的春官歌中打开了。

礼县大堂外,春官和县官,开始打春牛了

唐东亮从小学习唱春官歌,究竟啥时候开始学习的。他也说不清楚了。我们见到的郭思全、郭思云两位艺人,也不记得从何时学唱春官歌的了。春官艺人的师傅自然就是家里的大人们。

今年68岁的唐东亮,将春官歌词熟记于心,说起来了若指掌。他先给我们讲了有关春官的故事。

按照民间传说,春官出现在唐代。第一位春官是王丞相,为辅佐皇帝,他们极力促进农业生产,经常化装成普通老百姓四处走访,督促农业生产。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与之相辅相成的必然有一套发展农业生产的办法。据推算,唐代人均口粮达到800斤。可见,当时农业非常发达。

唐东亮说,王丞相是唐初年间的大官,兄弟两人均在朝廷做官,兄长名叫王银春,两兄弟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官做到丞相。为了辅佐皇帝治理好天下,改变长期战乱后民不聊生的状况,每年春天,兄弟两人就带头走向民间,向各地的农人们赠送写有节气时间的节气表,同时他们还将农业知识编成了歌谣,向人们传唱。后来,这种形式就固定了下来。

此外,民间对春官的起源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种说,远古时期,人们并不知道依照节气种地,收获很少。于是,主管农业的“三皇爷”就骑着一头牛,到处游说节气方面的知识。这就是春官的最初形式。另有一种说法,唐朝初年,皇帝为使老百姓们明白按照季节种田的道理,就封一些人为春官,让他们给各家各户送去节气表,顺便祝福人们春节快乐。这些人又说又唱,人们为感谢他们就给他们送点钱粮。

唐东亮讲起来滔滔不绝。我们急于知道春官说唱的程式,但他仍旧不慌不忙地说:“我先把这些说完。”

解放前,今天属于西和的石峡镇归礼县管辖。这里山大沟深,生活艰难。据传,老百姓向县官求告,为此,县官将说春这一差使专门给了这一带的百姓,以弥补生活的不足。于是,说春习俗在陇南西和县、礼县一带就传了下来,那些参加说春的人就是“春官”。

唐东亮说,每年冬至节后,人们拿到了县上传下的印版,就自己印制节气表,同时要参加说春的人们也开始做各种准备了。等节气表印制好了,说春队伍有着严格组织分派,并不是盲目四处乱窜。一般来说乡老们挂帅,社长分领队伍。而且,这一活动也得到了县上支持,县上有班长负责此事。这样,上下有协调的总负责人,每个大方向都有人管,操作起来就容易了。

大体上,各县的春官在各县活动,县与县之间交流,则需要提前沟通。解放前,石峡镇一带春官主要在礼县境内活动,大体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走的刘巷,中路则直奔西和县城一带,西路走洛峪。

按照阴阳先生看好的日子,举行过仪式后,就出发了。春官们的目的地是礼县县城。出发后,人们就逐渐分散走进各个村子里,春官一般为两人一组,给人们带去春天的祝福。

一般到了年前,春官队伍就到县城集中。到了县城后,县官们还要举行仪式欢迎春官,一般要唱三天大戏。唱戏前,春官要给县官敬献一条红毡,以示对县官的祝福与尊重。县官则和春官共聚一堂,民以食为天,对春官的尊重,也就是对农业的尊重。此刻,县官总要把春官请到他身边就坐。县官就要问春官:“你是几品官?”春官常常回答:“我是十品官。”县官就装作吃惊的样子,“哎呀,比我还大三品呢”。而其他春官则把演唱过程中人们答谢赠送的钱粮取出分了,许多人就急着回家了。只留下几个春官代表,还要参加打春牛的活动。

到了立春这天,县大堂院内,早已准备好了一头春牛,或为泥塑,或为纸糊,等到立春时分,县官就带领春官及七十二行的代表们,开始打春牛了。打春牛更有一番讲究,首先是打春牛时间的选择。据说,县官的卧室内,靠墙的地方挖一个十厘米深的坑,里面放上鸡毛,到了立春的时候,地气变热,鸡毛“嘭嘭”上飞,这说明地气翻阳了,立春了。于是,县官拿支笔,带头将春牛打一下,随后各行各业的代表,用各个行业代表器物,敲打春牛。春牛碎,预示要准备农耕了,春天来了。

春官一年的活动到这里也就基本结束了。

身背褡裢,手持“三皇爷”,春官唱响了报春歌

说了一阵,唐东亮站起身,慢慢走到了屋里,拿出来几样东西。一个木牛,上骑牧童,牛不大,很轻,拿在手里没有啥分量。牧童梳着两个冲天髻,木牛四肢有力,牛角尖利,眼睛有神。这个木牛就是春官们说的“三皇爷”。人们俗称“春牛”。除此之外,还有一张印在红纸上的节气表。我们看时,却是2009年节气表。唐东亮说,这些年人们的生活好了,出去唱春官歌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两样加上春官背着的褡裢,再配上一根木棍就是春官的全套行头了。

春官说春时,往往两人一组以便相互有个照应,每人胸前挂着黄杨木雕刻的“三皇爷”,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春牛,手里拿着自己印刷好的二十四节气表,手执木棍,身背褡裢。到了人家院落,先把“三皇爷”托在手上,也有人进屋,将“三皇爷”放在桌子上,然后就在院子里开唱了。

进门的第一首歌,春官们往往喜欢唱《报春歌》。“来到主家大门庭,喜迎满院锦绣红。今日听我来报春,春光满院福满门。天上逢春众仙乐,地下逢春百草生。皇王逢春国泰安,农人逢春把田耕……”

唱完了《报春歌》,春官要根据主家的态度来决定下面唱什么歌。春官的唱词,涵盖众多的行当,也有适用广泛的唱词。按种类说,有春节祝福的《报春歌》、《大财门》,有农时节令《二十四节气》、《说采茶》;有吉祥喜庆嫁娶的《上梁大吉》、《嫁女》;自然也少不了忠孝节义的唱词《抗金英雄岳飞》、《梁山一百单八将》、《桃园三结义》,还有七十二行类的《药王春》、《木匠春》、《铁匠春》等。

这时,就是考验春官的眼力的时候。很多春官一进门就能准确地判断出主家从事的行当。进门歌唱完后就自然而然唱起了七十二行当歌。比如,到了木匠家,春官们就要唱《木匠春》。

“走了一户又一户,碰见木匠老师傅。木匠师傅仔细听,你们顶的啥根生,顶的不是别一位,是那鲁班神一尊,巧匠师爷本姓黄,家是江游豆滩人。昔日八仙过金桥……”

《木匠春》又叫《鲁班春》。顶是当地方言,尊重的意思。根生则是供奉哪路神仙。木匠祖师是鲁班。自然《木匠春》中说的就是鲁班的事迹,从鲁班的身世唱到了他的功绩,再唱到他在京城中展现手艺的情形。既普及了木匠行当的知识,又祝福主家生意兴隆。可谓老少咸宜。

如果判断不出来主家从事的行当,就先唱一些忠孝节义的内容,再慢慢琢磨内容。如果实在判断不出来,就只能现编现唱。许多春官,是天生的诗人,许多词句张口就来。唱完后,给主人家放一张二十四节气表,主人答谢点钱物,以为感谢他们带来的祝福。

特殊时刻,他稳住心神,春官歌声,悠扬而起

数百年间,每年腊月里,西和礼县交界处春官们就以此走东串西,挨家挨户,唱春官歌。春官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唐东亮又取出一张唱本,这是很薄的一个小册子,用土纸抄写,细细看上去“白字”不少。唱给药店的药王春,写成月王春。给染坊唱的染坊春,写成了冉方春。唐东亮解释说,这是他九岁那年抄录的,有不少白字。即便有不少的白字,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这成为春官歌在这里流传的证据,而且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一套春官唱词。

实际上,春官们不仅挨家挨户走动,他们还要应付意外的场子。比如说遇到有喜事的人家,主家就要请他们留下唱一夜。这个难度可不小,要求春官们歌词多多,且不能重复。有出嫁姑娘的他们便唱一首《女儿春》。接下来就要靠春官编词了。好春官,编出的唱词生动风趣,符合当时主家的心态,也给众多的听众带来了欢乐。

唐东亮也经常编词,常常是出口成章。不过,最危急的一次并不是唱春官歌的时候,而是文革中被造反派抓住的时候。人们都知道唐东亮善唱春官歌。那时春官歌属于四旧,谁敢唱啊!一天,要批斗唐东亮,一个当头的说,你春官歌唱得好,给我们唱一个,就把他拉到广播话筒前。唐东亮心想,看这架势,老歌是绝对不能唱。咋办,只有现场编词了。

于是他唱道:进了门,抬头望,墙上挂的主席像。咱们的毛主席,本是湖南湘潭人。从前的社会真不好,现在的好处讲不了,新旧社会来对比,真是天高地又低,燕子垒窝一口泥,翻身全靠毛主席。江河弯弯流万里,我们跟党走到底。蓝天高来大海深,党的恩情牢记心。冬夏常青松柏树,政府的政策要牢记。

一曲歌唱完,会场的群众掌声热烈。红卫兵面面相觑。半天,那个造反派头头才说,你的春官唱的还真好,总算是躲过了批斗。

郭思全、郭思云两位艺人,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挨家挨户唱春官歌的情形。歌声在小村上空飘荡,小路上置办年货的三马子突突而来,摩托车呼呼而去。孩子们跑前跑后,春天就这样渐渐来了。

春官歌,为我们打开一扇春之门。

特别声明:甘肃文化产业网为公益性网站,转载此文(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是出于向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者媒体机构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栏目导航

推荐阅读